15. 垫石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谈话间,马蹄声由远及近。

    萧玉殊注意到二人,翻身下马走近。

    郑明珠亦瞧见了来人,退至油伞外,转身走向萧玉殊。

    “晋王殿下,我…..”话还未完,郑明珠脚下虚浮,倾身倒在面前的男人怀中。

    “…..郑姑娘,郑姑娘!”

    少女周身湿漉漉的,面容苍白,双目紧闭。萧玉殊没犹豫,将人拦腰抱起,阔步进入官署之内。

    萧谨华眼见此情景,轻嗤一声,扔下手中的伞,打马离去。

    --

    郑明珠是装晕的。

    这点小雨,还不至于让她昏过去。只是方才若非如此,萧谨华可能便要拆穿她的计谋。

    她扶着男子肩头,缩在棉厚的茸氅毛领里,只露出小半张面孔。男子步伐沉稳,几息便将她送到正堂旁侧客厢内的软榻上。

    瑞脑香炉,丝烟袅袅。

    几位女使换下她的湿衣裳后,便退了下去。

    客厢内霎时静谧。

    不知道萧玉殊是否还在房中,所以郑明珠不敢睁眼,就这么窝在锦被里。

    许是环境过于舒适温暖,她的意识逐渐模糊,不知何时睡了过去。

    少女的呼吸逐渐平稳,萧玉殊移开视线,起身来到正堂。

    官署内的小侍见他出来,拿出那封拜帖,转交过去。为免生事端,并没提起萧谨华方才看过。

    “太医令何时来到?”萧玉殊扫过帖中的内容,面色凝重。

    “回殿下,已在路上,属下再去催催。”

    小侍还没走远,便被叫住。

    “不必,你去查查郑府中人,这几日待郑大姑娘如何?”

    “是。”

    萧玉殊不大相信郑明珠所说的“备受欺凌”,毕竟有皇后在上头压着,而且….郑明珠的脾气秉性——

    会不会太荒谬了些。

    况且,郑明珠的心思,他也知晓。

    太医令来时,郑明珠还未醒。

    搭着脉,太医令沉思片刻,想起小侍三番五次催促,该是病人有急症。可是,这脉象平稳有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医术,抬起手又重新搭上去,少顷:

    “殿下,郑姑娘无碍,只是疲累困倦,好生睡一觉便没事了。”

    没晕,睡的还很香。

    萧玉殊点点头,神色变幻莫测。

    --

    郑明珠醒来时,天色已晚。云停雨住,艳色的晚霞给屋檐披上暖黄色的辉光。

    思绣不在,她便自行从客厢出来。

    已到下职的时辰,官署中大部分官员已离开鸿胪寺。剩下寥寥侍卫宦者,几名刀笔小吏。

    她穿过后廊,见不远处亮着灯火,隐隐传来交谈之声。

    雨后天凉,气候舒畅。房门敞开着,几个身着黑青皂服曲襦的年轻人并坐于几案前,对着书卷竹简书写誊抄,时不时商讨交论。

    另有几个白衣儒生,年纪不一,不像是鸿胪寺中的官吏。

    “冯姑娘,你这句译错了。”其中一名儒生忽而侧身,看向身边对面的女子。

    郑明珠顺着这儒生的目光看去,见到一女子概约二十几岁,细眉明眸,神采奕奕。

    “哪一句?”女子问道。

    “这句。”儒生指着绢纸,“协诸国来朝,鼓缒歌舞同庆。应该是张乐设饮。”

    “几百年前,乌孙本是月氏王室分裂而出的小国,现今虽强盛,但其文字民俗,仍旧脱不开月氏去。”

    “在月氏俚语中,这句的意思,便有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的意思。且乌孙人庆贺之时,并不喜设宴。”被唤作冯姑娘的女子解释道。

    “不可能,在下前几日才询问过在鸿胪寺待了几十年的译官,绝不会错。”白衣书生不肯相让,语气也愤急起来。

    郑明珠生了好奇心,走上前去,看向二人所指的文字。思忖片刻,她出言道:

    “这位姑娘译的对。”

    正争论的息鼓偃旗,俱回头看向她。

    “你是谁?你说对便对吗?”儒生皱眉,面露疑虑。

    在乌孙待了几年,虽不敢说通晓乌孙文语,但这等日用之语句,还是识得一二的。

    “我是郑家的大姑娘。”郑明珠答道。

    儒生和冯姑娘同时愣住,随后点头,不再怀疑。

    “郑姑娘好,方才是在下失敬。”那儒生起身作揖。倒不是贪权慕势,郑明珠在乌孙几年,归来时带回边塞城防图,挽救大魏兵马于危困,实是有功之人。

    “多谢郑姑娘指点,小女冯令君。”冯姑娘目露感激之色。

    “无妨,译官再有经验,也不过照本宣科。一些俚语方话,不周到也难怪。”郑明珠拿起这二人几案前的绢帛,大致瞧了几眼,该是此次乌孙使臣朝贺前的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