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拆台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掉马后和死对头HE了》 

    裴承才站起身,大批执金卫就扶刀涌入中庭。

    大理寺里的衙役都扭头看向裴承。

    在新任大理寺卿上任以前,大理寺与东宫的关系和睦,所以才会有执金卫任意进出大理寺的情况,往日里可以称兄道弟打成一片,可他们到底不是执金卫,也不是东宫的人,还是要听长官号令。

    倘若长官要他们与执金卫对抗,那……岂不是要得罪太子?

    “裴少保,请救救我母亲!”郭主事朝裴承膝行两步,那张脸是又青又白,还挂着眼泪鼻涕,比鬼还吓人。

    裴承望着李相筠,李相筠肆无忌惮地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嚣张极了。

    这时候郭主事的母亲已经被架上稻草堆,准备做法的圣火教教徒戴着白骨面具,罩上白色兜帽,围着草堆站一圈。

    大白天,每人手里还握着一根红色的蜡烛。

    这样诡异又荒诞的场面让人毛骨悚然。

    除了郭主事的哭声,最凄厉的莫过于那老妇人,她简直要被吓破了胆,不断哭喊“杀人了”“救命啊”之类的话。

    这一声声都在诛郭主事的心。

    他是个床边伺疾的孝顺人,怎忍心让母亲受这样的罪过。

    郭主事又朝太子“嗙嗙”磕头,额头砸在粗粝的黑砖上,很快就渗出鲜血,流了满脸,他几乎是撕心裂肺地求道:

    “求殿下饶了我母亲,她与这件事毫无关系啊!——求殿下!”

    李相筠唇边勾着残忍的浅笑,好整以暇看他磕得头破血流才痛快了,她先朝裴承瞥去含义不明的一眼,再看向其他人,缓缓开口:

    “诸位,此案已明了,就不耽搁时间了,昭云将事情始末说给诸位听吧。”

    刑部尚书和老御史对视一眼,都紧蹙起眉头。

    刚刚那些都是太子的一场闹剧不成,拿一无辜人命开玩笑,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老御史中丞气得吹胡子瞪眼,心里想着回去定要好好写上一封弹劾的奏折才气呼呼提起袍子坐回原位。

    陆展应“是”。

    很快一干人证都被请了上来。

    里面男女老少皆有,除刑部狱卒值官还有绸衣富商以及布衣百姓。

    “这桩案子当先从国子监说起,月前太子上奏,当以东宫储君主持殿试,却遭以黄监丞为首一干学官的反对,后来又有三名学子自焚上吊。”

    下面人证中当即有几人面露凄苦悲伤的神色,还有人擦起眼泪。

    裴承重新坐下来,刑部尚书身边的空位置也坐上人,是匆匆赶来的裴府尹。

    这件案子与他有关系,因而也一并请来旁听了。

    “这两起案子有关联?”

    陆展点了下头,继续道:“三名学子廖志勇、王杨、潘康隆。一个纯善的孝子,一个孤寡母亲的独子,一个需要靠借贷读书的学子,这三人平素关系不好不坏,可偏偏在那一个晚上相约在廖志勇的屋中自缢自焚。”

    陆展手指义庄的看守人,小老儿佝偻着背,紧张地缩着脖颈。

    “那日下官去了义庄,重新查验了三名学子的尸身。”

    他拿出验尸单,“与交给府衙的有出入,因为这三名学子绝非自缢,而是有人将其缢死于梁上,再放火掩饰!”

    学子的家人顿时痛哭起来,对于这样的结果说不好是欣慰多一点还是痛苦多一点。

    孩子并非自愿舍弃他们,但是被人所害也是让人难以接受。

    裴承与裴府尹都知道这件事,故而面色不改,旁边的刑部尚书与御史中丞变了脸色。

    “何人这么大胆,竟替犯人遮掩不成?”

    他们是上官,平素不会亲临案场,都是由下面专门负责的人调查收集再呈报上来,他们再从中抽丝剥茧,找到断案的关键。

    所以线索证据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刑部尚书观看了那份新的验尸单,上面签名的人正是陆展本人。

    陆展讲解案子的时候,李相筠托腮望着窗外的稻草堆,那里郭主事的母亲已经被人提了下来,在树荫下喘着大气。

    裴承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三年前怀贤太子去世,他才十五岁,外人猜忌,皇帝不喜,人人都道他一定很难坚持下去,但他却在东宫扎下根,长出盘踞的根须,一步步影响朝局。

    今年他想插手春闱,更是体现对掌控权势的野心。

    一个人有野心,他就有了充分的动机。

    另一边刑部尚书合理推断:“这么说,三名学子是被黄监丞所害?”

    陆展道:“只是线索将我们引到他的身上,下官正要说的是与此同时的义庄里还有两具无名的宦官尸体,他们溺亡在平康坊的小燕渠,而平康坊正临着务本坊。”

    “宦官去平康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