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善恶到头终有报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众,如何还能够再撼动北边曹魏数十年的基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与东吴的联盟,其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也是乏善可陈。其实,就是到了现在,孙吴一方,也依然习惯于偏安一隅。别的且不说,在和孙秋鸿打交道之时,我的感觉,就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此时此刻,我所在的这河堤,就位于白帝城永安宫不远处。这,这一切仅仅只是巧合吗?

    先主驾崩于永安宫,蜀汉后主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公:都有一个“安”字,还真是让人唏嘘感慨不已了。

    大致想来,先主的本义,应该是希望我们西蜀能够长治久安。然而,后主辜负了这一番良苦用心。至于司马昭所封的“安乐公”一词,更像是对后主的调侃与揶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我欺也。

    是啊,如果先主泉下得知,后主居然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这样的话语来,是不是也会对着自己当初所立下的遗诏,苦笑不已呢?后主从来不曾说过,百年之后归葬成都,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呢?确实,从出城投降之时起,他就再也没有面目,去面对先主、诸葛相父、赵云将军等人的在天之灵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祸乱主上的师婆,以及叛国求荣的戍关将领,后主才会“大度”的一笑置之。

    于是,挫败谍情营的阴谋,将谍情营头目夏侯衡、庞晓霞捉拿归案,我方的这一举动,或许也只是为人作嫁。

    只是,晋王一方更值得信任,更能够让人看到未来。对于这次选边站,我方犹豫过,不过从来就不曾后悔过。

    至于将魏基立移交给大晋王朝,用意也与此相类似。

    蜀汉社稷沦亡已久,这已经是我方所能做出的较好的选择了。

    遥想四五百年之前,曾经有韩赵魏三家分晋。现如今,三国归晋似乎又即将上演。尽管,这两个“晋”国,未必就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然而,国号的相同,似乎也在预示,或者说在隐喻着什么吧?

    仔细想来,那“天命”“气数”“天意”什么的,玄而又玄,从来就不是言语所能够说清楚的。

    这样的一个夜晚,我想了这么多,诚然也总结不出什么能够载入史册的思绪、规律来。然而,这一切,都是我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探寻、生发出来的,对于我个人而言,依然是弥足珍贵的。

    甚至,如果世人能够知晓这一切,或许也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迪或启示。

    这破案缉凶的故事,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了。

    现如今,已经是大晋泰始年间,蜀汉灭亡也已经是八九年了。“泰始”这个年号,又是什么意思呢?“泰”是不是取“国泰民安”之意?至于那个“始”字,多半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吧。记得,当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之时,就自称为“始皇帝”。但愿,如今的这一切,能够成为一个崭新的开始。

    此时此刻,在东吴那边,正值凤凰二年。

    这“凤凰”的年号,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倒是不难理解。

    其实,我倒是很想知晓,这样的一个年号,和“浴火重生”的神话故事,是不是会有着某种关联呢?孙秋鸿返回东吴之前,我却不曾向她请教这个问题,真有点可惜了。

    前几年,为奉旨破案的事情四处奔走的时候,艰辛坎坷、迷雾重重,我也曾经抱怨过、烦恼过、退缩过,总想着早一天结束。

    然而,到了这样一个夜晚,当那一切都已经结束,都已经成为过去的时候,除了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剩下的,似乎又包含着某种茫然若失、乏味无聊?这一切,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或许,经历了太多的兴亡盛衰、聚散离合、是非成败之后,面对着这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就难免会涌上某些悲天悯人的情怀吧?

    在这些故事里,如果撇开苍生社稷那些较为宏大的框架,对于其中的情海翻涌,我又该怎么看呢?

    所要缉拿的渎职之人,竟然是自己此前所心仪的那个人!

    这一切,还真有点不可思议!

    或许,从一开始,我就应该更为清醒一点的了。

    这个魏基立,他一直想着,他的那个先祖魏延将军,并没有什么反骨。他始终是与蜀汉站在一起的。

    然而,这个魏基立,那时候,他所设想的,其实只是想着洗去先祖身上的“不白之冤”!

    或许,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

    只是,魏基立所想的,更多的还是他自己!一个视战场为畏途的人,最终做出那种种让人心寒齿冷的事情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只可惜,一开始,我就看错人了,总以为这家伙还是可以造就的。这个家伙,其实只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之人。对他抱有信心,差点儿就毁了自己的前程。

    被他坑得最惨的,就是那严敏敏的了。

    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