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温文尔雅的暴徒,1988年哈尔滨“9·2”杀害民警抢枪案 第(2/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来人回身进入库院,巡查时,终于发现电铃被人掐断。这才如梦初醒,知是刚才那人所为。返身追到门口,那漂亮的小伙早就无影无踪了。

    

    善良的人们,总是以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结论。其实,只要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稍稍深入一个层次,都会懂得,“好人”、“坏人”,并不是写在脸上的。

    

    遍访王辉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大家的一致结论是:他没有朋友,有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插过队的人都知道,远离父母的怀抱,远离城市生活,在偏远、落后、艰苦的乡村过日子,对于对生活抱有强烈的追求、幻患和渴望的年轻人来说,那种孤寂、痛苦和绝望之感,真有如附体的妖魔,是打不跑、赶不掉的。许多人为了挽救自己那变得越来越脆弱的神经,便交朋结友,通过朋友间的交往,以获得感情的寄托,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即使在那个时候,王辉也不交朋友。出工他自己下地,收工他单独回来。知青们一个个像馋嘴猫似的,弄来好吃的,都是一哄而起,大家分享;王辉是你的我不吃,我的你也别想沾光,他跟大家是井水不犯河水。每当夕阳西下,知青们面对晚霞凄凉地唱起当时在知青中流行的《松花江之歌》、《南京之歌》的时候,王辉也是从不介入,一个人冷漠地注视着远方。

    

    有人说,王辉好像不怕死。是的,面对死亡,王辉没有呼天抢地的悲鸣,也没有留恋生命的表示。处决他之前,曾处决过一个死刑犯。当时,敏感的王辉察觉出了狱中的气氛,便以为自己的气数已到,于是,早早地穿戴得整整齐齐,利利索索,老老实实地等在那里。

    

    在死亡面前,王辉显得那么从容。他真的不怕死吗?

    

    不!在死亡面前的表现,正是王辉特有性格的体现;他的怕死,也是以他特有性格所能表现的方式展示出来。

    

    “9·2”案件发生后,战友的血和歹徒的猖狂,激怒了哈尔滨市的公安干警,侦破工作在异常的气氛中进行,犹如台风前的海面,沉闷中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线索一条条地反映上来,歹徒的象已“画”出,“包围圈”在逐渐缩小。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破案总指挥部。

    

    9月21日,家住郊区的哈市第二十六中学学生李金良的老爷过生日,做长寿面自然是离不开新鲜蘑菇的,他便拎个小筐去树林里采蘑菇。初秋的树林空气清新,几只好看的小鸟在林中飞过,逗得小金良几次跳跃着去追赶。跑着跑着,他突然觉得脚下软软的,一踢,露出个塑料包,拎出打开一看,尾边装的是子弹。他把子弹在手中把弄着,觉得很好玩,子弹一个个亮光光、小巧玲珑的,他很是喜欢。玩着玩着,他交然警觉起来,14岁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他:树林里头埋的子弹,不是可以随便玩的,这事一定挺重要。

    

    于是,蘑菇也不采了,他抱起塑料包,掉头便往家跑。到了家,便气喘吁吁地把这事告诉了爸爸。大人的思维毕竟跟孩子不同,哈市一个警察被杀的事他也知道,他立刻感到儿子的发现非同小可。他对儿子说:“这事不要跟别人讲。你再去一趟,看看那块儿还有别的东西没有。”

    

    小金良又赶到那里,再进行“动案”,发现了两支手枪!

    

    两支枪很快就送到了公安机关。经检验,一支是吴振亚的,一支是王余馥的。

    

    可以想象,为了破案昼夜奋战的公安人员,此刻是何等的兴奋。侦破力量集中了,藏枪处很快被日夜严密控制起来。

    

    两天后,王辉出现在公安人员的视野中。可是,他并没有走到藏枪的地方,只是在周围转悠一阵。问他干什么,他说是去附近的农家买鸡蛋。一洋的沉着冷静,样的理由充足,可是这次,他却没有跑得了。因为跟他打交道的,是人民警察。

    

    在公安人员掌握的大量事实和证据面前,王辉还在百般抵赖,但这些招数,最终都失灵了。他不得不承认,是他杀害了员振亚和三余馥。

    

    对于杀人动机,王辉导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闹剧——

    

    在日本大坂。初次出国的王辉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都是商店,到处都是店,到处都是旅馆,到处都是招牌,车点,人流,繁华得令人目不暇接。陪同他的森田老太太,一路上热情地向他介绍着日本的风土人情,商业状况,在家里,他怎么也想不到,日本已经达到了这么先进的程度。尽管日本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新鲜的,尽管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兴趣盎然,但是,他还是感觉到了,身后有一双眼睛,正在向自己注视着。当他走出一个神社的时候,他的目光,终于和那双眼睛所射出的柔和的目光汇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