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准备:成立内阁 第(1/1)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回到书房后,朱雄英再度投入到构想中。www.feiyinge.com他双手交叉,凝视着案几上的草稿,若有所思地说道:“选拔贤能之士,关键在于标准。德才兼备是基础,但仅有高尚品德和智慧尚不足为用,还需有卓越的执行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内阁成员分列两侧,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他低声念道:“意见必须充分碰撞,火花四溅,才能得出最优解。”
忽然,他猛然睁开双眼,提笔添下一句:“制度设计尤为重要!议事流程须严格规范,杜绝独断专行,同时确保群策群力。”
几日后,朱元璋果然召集群臣商议内阁事宜。朱雄英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殿外等待。他心中暗念:“若此事成,则大明未来必更为昌盛;若不成,我亦当继续努力,另寻良策。”
明媚的阳光洒在宫墙上,朱雄英挺直了身姿,目光坚定如初。“我所谋,不为一时,而为千秋。”
日子在期待与不安中一天天过去,对朱雄英来说,每一天都像是漫长的考验。他的内心既充满了对理想的执着,又伴随着深深的忐忑。
终于,那盼望已久的召见如期而至。清晨的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给眼前的宏伟建筑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朱雄英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走向大殿。
宫殿内,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沉静而威严。
他的身影如同一座无法撼动的山岳,给整个空间笼罩上一股不可言说的压力。
四周的大臣无不低头肃立,空气中充满了凝重的气息。
“皇爷爷!”朱雄英恭敬地行礼,抬起头时,他能感受到朱元璋炯炯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他的心脏似乎跳得快了些,但脸上依然保持着镇定自若的表情。
“乖孙,”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一份威严的力量又带着一份慈祥,“关于内阁之事,咱与众臣已商议多日。此提议确有可取之处,但其中亦有不少细节需从长计议。”
朱雄英静静聆听着,仿佛连自己的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他注意到朱元璋语气中的一丝松动,心头顿时一松,又旋即涌起新的紧张。他知道,自己的提议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皇爷爷,”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中透着笃定,“孙儿愿意与众臣共商此事,完善内阁之制,为国家分忧。”
朱元璋的目光中流露出些许欣慰,但他未多言,只微微点头,示意他退下,随即吩咐传召群臣再议。
几日后,关于内阁的讨论在太和殿展开。殿中,大臣们分列两侧,气氛既热烈又严肃。
“依臣之见,”一位年长的官员率先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科举考试乃选拔人才之根本。欲选贤能之士入内阁,必以科举成绩为基础。”
“此言差矣!”另一位官员立刻反驳,语气中隐含不屑,“有学问者未必能治政,内阁事务复杂,需经验老到之人。科举进士多有少年才俊,难堪大任。”
争论渐渐升温,一时间殿内嗡嗡声不断。朱雄英坐在一旁,神色专注,目光在发言的大臣之间来回扫视。他没有急于插话,而是耐心倾听,捕捉每一个细节。
待众人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不失锋芒:“诸位大人的意见,各有千秋。科举重才学,注重潜力;资历重经验,强调实干。若能二者兼顾,取其精华,不正是最佳之策?”
这话如同一记清音,立刻平息了众人的争执。一些大臣点头赞许,更多的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见此,朱雄英趁势继续道:“可设立综合选拔之法,既考察科举成绩,又结合候选人的实践经历与品德修养。如此方能确保入选者既有才,又堪用。”
他的提议引发了一轮新的讨论,众臣围绕这一方法展开深入探讨。有人补充了具体考核的方式,有人提出监督机制的必要性。朱雄英在其中既参与辩论,又积极协调,展现出过人的洞察力与决策能力。
随着讨论的不断推进,内阁制度的雏形逐渐浮现。草案在反复修订中愈加完善,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