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心情复杂的君臣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他们两人治罪,那么剩下来的仗该由谁去打。
能打的都已经调到了战场上来了,杨嗣昌实在是找不到,哪里还有比他们还能打的人。
他虽然和卢象升政见不和,但他终究是大明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者,大明战场上的胜败,都会由他直接负责。
其实崇祯在骂过之后,自己也和杨嗣昌一样的犯难了,但是作为君王,他和臣子站的立场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而今正是用人之际,万万是不能动这两人的,不然自己的江山该由谁来守,而擅借尚方宝剑,挟持边镇,这更是直接挑战自己皇权的权威,不可能坐视不理。
最关键的是,这两个都是刚刚建立过大功勋的人,如果自己在这个档口将他们杀了,岂不是会寒了所有疆场将士的心。
不管是哪位大臣主张要杀,几乎全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把这笔账记得自己的头上。
杨嗣昌的暗示崇祯自然清楚,还和自己的想法非常吻合,崇祯故意借驴下坡,道:“那依杨卿的意思,朕该如何是好啊!”
未料崇祯竟然把这个难题踢给了自己,杨嗣昌一时也犯难了,他思考了一会儿后,悄悄的抬起头来,瞄了一眼崇祯的脸色。
只见崇祯现在气定若闲,脸色缓和了很多,心中便对崇祯心中的想法便有了个七八分了。
他抬起头来道:“案情未明,不可擅加推断,当今又是用人之际,不若先将他革去官职,继续领兵,他们戴罪立功以自赎,等案情查明清楚之后,再做决断也不迟。”
这案子其实两人已心知肚明,案情已经是再清晰不过了,还用查明什么。
但两人又非常的默契,他们都清楚,所谓的查明案情,就是拖延时间,等建奴退兵之后,再动手处理这件无比棘手的事情。
而将他们革去官职,却又让他们继续领兵,这种巧妙的安排,更是神来之笔。
将他们革职,这保住了朝廷的颜面,让他们继续领兵,戴罪立功自赎,这保证了战线人事上的稳定,是一箭双雕的锦囊计。
崇祯思索了一会儿,望着杨嗣昌满意地点了点头,“那就按杨卿所言去办。”
杨嗣昌也赶紧惊愕地点了点头。
“你这就去让内阁领旨。”
崇祯显然对杨嗣昌的方案极端满意,迫切的催促杨嗣昌抓紧去办,唯恐夜长梦多。
“还有高起潜和卢象升的奏章中都说,建奴已经东行,朕有点担忧,杨卿有何应对之良策。”
杨嗣昌走到门口,崇祯忽然将他喊住。
杨嗣昌忙道:“陛下勿忧,臣心中已做部署,而今山东巡抚颜继祖麾下尚有标营三千,臣回阁部之后,立刻将他调往德州,德州乃是入齐之咽喉。”
崇祯默默地点了点头:“如此部署极为妥当。”
明朝乃是内阁制,内阁权力极大,不仅替皇帝发布诏书,还有票拟之权,直接处理政务。
这也是明朝中后期有这么多不务正业的帝王,而王朝还能够正常运转的原因,就是因为内阁的存在。
但内阁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他也受司礼监太监的制约,司礼监太监有批红之权,一个奏章只有经过内阁的票拟,司礼监的批红之后,才能有效。
他并不是大明的法定机关,却把握着帝国中枢的走向。
……
李俊业一行人,躲躲藏藏,行了两日,方才到临清附近的一个驿站,往前再行十多里便是临清了。
虽然建奴已经入塞,但是依旧挡不住商人们赚钱的热情,驿站上依旧有往来的商旅,只不过要比往日少了不少罢了。
看着驿道上往来不歇的商旅,李俊业暗自苦笑一声:看来所有人还是都以为建奴不会来这里。
临清乃是处于运河的一个十字口上,明朝时无比繁华。
因为过往客人往来实在是太多,聪明的商人便在驿站附近开起来茶馆客栈,渐渐的围绕驿站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
马上就要到临清 ,此间正是正午时分,李俊业便命人在驿站边,寻了一个茶馆,让大伙吃份热的,吃完之后再进城也不迟。
一行人便找了一个临街的茶馆坐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茶馆,通体用茅草所搭建,墙上好有斑斑点点的好几个窟窿,仅仅只有一层,里面的桌椅也是简陋不堪,一副寒酸到极的模样。
“小二,将好茶好吃食,尽管上来,等爷们吃饱了,稍后再给你一起结算。”
古阐进了门,便将一锭大块的碎银子直接扔到了小二的怀里。
那老板便知遇到大主顾了,一张脸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