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第 54 章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家,家里有祖传的书院,家中子弟皆以教化百姓为己任。他大概是唯一的叛逆,进京赶考,屡试不第,按照家规,就该回老家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偏不。在哪里当夫子不是当,干嘛一定要回老家?京中就挺好。

    关夫子这么一闹,家里的孩子们便有些躁动。他弟弟更是有样学样,进京赶考时就住在他家中,满心畅想着落第之后跟他哥一起在京中当夫子,将他哥刚刚起步的小私塾发扬光大,争取在有生之年将祖传的书院扩出个京都分院来。

    可惜的是,关夫子的弟弟顺利得中进士,殿试后放了外任,成为一名七品小县令。这么些年宦海挣扎,却依然外放中。这样的生活跟当年的预期差别太大,待女儿长到十二三岁,他就送了女儿到京中,交给关夫子。

    儿子们还能靠自己的实力进京,女儿总不能嫁到这穷乡僻壤。万一                                                他调任,亲人都在千里之遥,留女儿一个人在婆家,娘家人想撑腰都鞭长莫及。不如让她到京都投奔她二伯,看看世间繁华,以后无论嫁在京中,还是回老家,都有亲人护持。

    这么着,关家四姑娘就到了京都二伯家。两位堂哥成日埋头苦读,一个尚未中举,家中不给娶亲;一个好歹成了亲,可惜迟迟拿不下会试,不得不到小私塾免费兼职,惨的一批。一位堂弟在蜀中老家替父母尽孝,承欢祖父祖母膝下,顺带在自家书院读书。

    关太太膝下都是废寝忘食的小子,私塾里也都是鸡飞狗跳的小子,好容易有个侄女来陪着解闷,没过几年就要嫁出去,哪里舍得。

    关夫子成日家被身在千里却频频传信的弟弟催,又被不舍得侄女嫁去旁人家的内人埋怨,时不时还收到小儿子的线报,家中老父亲喝多两杯就要拿他当反面教材警醒后辈。真可谓四面受敌,里外受气。

    从侄女十五岁起,关夫人手里就攒了厚厚一沓青年才俊的履历,务必全方位考察之后择优继续考察。眼看孩子十七了,人选也看得七七八八,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才勉勉强强进入终审环节。

    关家选中贾兰,所谓家世样貌都是减分项,反倒更看重人品德行。

    男儿相貌出众,只是在女人堆里吃香,男人堆里反倒坏事。而且,女人堆里吃香,也会坏事。家世更别提了,贾家倒了,也就母家能撑一撑台面。

    家中清静,又是一条加分项。据贾兰的兄弟贾菌透露,他兄弟在外院一住好几年,身边只得两个小厮伺候。忙时读书练字,闲时拉弓射箭,晨昏定省,勤勉孝顺。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

    王喜凤带着任务进香,颇有些紧张。还好,进展很是顺利。关姑娘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书香门第养出来的闺秀,容貌寻常,气质出众,恭顺懂礼,进退合宜。

    当然,每个姑娘家在这个时候都会听从长辈吩咐,表现出最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一面。王喜凤挑人,家风人品第一,贾兰认同第二,其他的大差不差就行。

    都说古代内宅生活,挑婆婆比挑丈夫更重要。当然,也由不得自己挑,都是父母做主。靠谱的父母自然知道后宅生存宝典;不靠谱的父母,拿姑娘当交易的也不在少数,对,说的就是早已人头落地的贾赦。

    得益于靠谱的关家和同样靠谱的李纨,这桩亲事商谈的很顺利。乡试结果公布,贾兰只是上了副榜,三年后仍需努力,两家开始走订亲流程。

    家里又开始新一轮的修整。虽不用大修,新奶奶进门的房舍要提前规划整理妥当,女方会来丈量尺寸陪送家具等。

    大家气象:少爷成婚自然要有单独的院子。

    寻常人家:一间新房也就够了。

    如今的贾家在两者之间,既没有单独的院子,也不可能只有一间屋子这么寒酸。整个西厢三间都作为新房,很是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