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建文帝朱允炆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核心的辅政团队正式成立。

    

    两个月后,这个刚刚组建的智囊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太子朱标和晋王都已经过世,现存年纪最长、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

    

    只要顺利地把朱棣除掉,那么其他的藩王也就不足为虑了。如果刚开始朱允炆听从其他意见,那么可能大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可就是这个时候,智囊团中的另外两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应该由弱到强,还要顾及到皇家的颜面。

    

    在三傻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朱允炆还是采纳了跟自己较为亲近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首当其冲的就选择了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

    

    朱橚的二儿子向朝廷诬告父亲图谋不轨,朱允炆二话不说直接派李景隆把周王全家押送进京,定了一个谋反之罪,扔到了云南去当野人。说朱允炆想废除朱元璋的藩王政策,那也不对,因为他一登基就把自己的弟弟们全都封为了亲王。

    

    其中三弟朱允熥的封号还是吴王,违反了朱元璋时期不封江南钱粮种地的惯例。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说到底还是想解除外藩对自己的威胁。

    

    接下来他又连废带相民四王,襄王不愿被建文帝羞辱,于是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自焚而死。襄王这一把火不仅夺走了襄王全家的性命,也让建文帝坐实了残害宗王的罪名。

    

    是诸王同气连枝,本来还想效忠朝廷的藩王见到襄王一家的惨剧,也不禁心有戚戚。而朱棣此时也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于是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按理说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作为正牌皇帝的建文帝坐拥全国,朱棣不仅手上没有兵,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无论怎么看燕王都是以卵击石。

    

    可就在齐泰提议要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式摊牌的时候,黄子澄却对朱允炆说,如果抓了他的三个儿子,朱棣就会知道我们要对他下手了,不如放了这三个孩子来麻痹朱棣,这个建议差点没给齐泰气死。等到孩子们回到bJ以后,朝廷就收到了燕山所护卫千户倪谅举报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一共也就几千人,所以朱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员的问题。然而古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朱棣曾多次领兵出塞,军中不乏许多他的小迷弟,仅仅是通过对bJ地区的搜刮,就凑出了几万人的队伍。而建文帝从小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根本没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怎么打仗。

    

    经过太祖皇帝朱元璋几轮的清洗,能打的开国名将也没剩几个了。新生代武将中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是曹国公李景隆,然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封了神的朱允炆只好让老将耿炳文率大军前往征讨朱棣,耿炳文本就不是进攻型的将领,从没有作为主将指挥过明朝的大型战役,再加上年纪已老,建文帝选他是因为实在无人可用,二是因为耿炳文的儿子娶了建文帝的长子。

    

    但在大军出师之前,朱允炆却下达了一个奇葩的命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这让耿炳文一时间不知所措,果然大败而归。此时三傻中的黄子澄再次补上了一刀,本来耿炳文转攻为守,想拖到让朱棣不攻自破,而黄子澄却建议下旨命令耿炳文回朝。

    

    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除了没有良将以外,建文帝还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对自己身边的间谍毫无所知。朱棣在南京城里安插了大量的间谍,连建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也不例外。

    

    此外军队中有很多为燕王通风报信之人,朝廷的一举一动,燕王都了然于胸。情报的单方面透明是建文帝最大的劣势之一,这将直接改变战争的走向。朱棣一得到情报就把北平交给了老婆、儿子,自己率轻骑去大宁找宁王借兵。

    

    50万大军,听起来挺吓人,除去后勤人数,实际作战部队只有一二十万。此外这支50万大军是从南方各地守军中临时拼凑而来的,并不适应北方苦寒的气候,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万大军迟迟无法攻克北平。

    

    期间倒是有人攻破了北平的一个城门,没想到李景隆为了抢功强令他退出来,到手的胜利就这样失之交臂。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

    

    而建文帝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勋贵武将中的领军人物,其父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朱允炆以为李景隆只是无能,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是相当精明的。朱棣大胜之后得意洋洋,自认为朝廷已经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