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二章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杜时笙见她如此,知道此中必有缘由,怕也是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多舛之运,便不敢去接话,只握住孙阿婆青筋暴起的手掌。想起自己前世虽有父母,却如无父无母的那几年,不由也眼泛泪光。

    孙阿婆被她握着手,心中一暖,便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来:“我家里原也是两代商户,虽不是大富之家,但也是有铺子一间,房屋一座,衣食无忧的。阿婆的儿子儿媳几年前外出贩货,本是一笔大买卖,岂料出了海难走了。人走了,连尸身都未能找到,还赔了人家许多货款,铺子也抵给债主还债了。家道便就此中落了。”

    说到此处,孙不禁拭了拭泪,埋在心底的痛楚,已是不常被触及,今日与这同样落难的小娘子一诉,满腔悲情,竟差点儿喷涌而出。

    杜时笙早已猜到小五儿许是孤儿,但见阿婆如此悲伤,眼圈儿也有些湿润。

    “阿婆此后便一人拉扯小五儿长大,阿婆生意不会做,只会一手绣工,便接点绣活儿为生。街坊四邻怜悯我                                                祖孙二人,时常介绍活儿计给我,我祖孙二人啊,才得以维持度日。好在这孩子懂事,平日里除了去书塾,在家里也会帮阿婆打扫煮饭,阿婆省力许多。只是这孩子命苦啊……”提到小五儿,阿婆泛泪的双眼闪出了一丝光亮,继而又黯淡下去。

    “阿婆怎讲此话,时笙看来,小五儿谈吐有礼,举止得体,定与阿婆平日教诲有关。日后再好好读书,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杜时笙柔声安慰。

    她也不知这朝代读书识字是否能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出路,但是小五儿相貌不凡,又识文断字,说不准日后被哪个官二代富二代的小姐看中,共谱一段人间佳话也说不准,只是这话,不敢与孙阿婆说。

    孙阿婆拭了拭眼角,说道,“早些年呀,小五的阿耶便说,家里有些薄产,不要让小五将来经商贩货啦!南来北往的,劳顿辛苦。所以去年他年纪一到,老身便早早就给他开了蒙。家里再难,老身也没敢断了他的束脩。”

    提及小五儿,孙阿婆略展笑颜。

    杜时笙曾在书上看过,隋唐很多寺庙的书塾是免费的,但鱼龙混杂,只有十分穷苦的学生会选择那里就读。孙阿婆定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因此谨记儿子的话要让小五儿弃商从文,又舍不得孙子小小年纪去寺庙的书塾,便靠着一手绣活儿拉扯小五儿艰难度日,还要每年攒下束脩给他,此情可敬可叹。

    “难怪小五儿今日与我上讲国情国策,下讲民生民俗,方读了一年书便如此,将来定能中个状元郎回来。古人常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依,正所谓福祸相依,阿婆的福气,在后头呢!”孙阿婆慈祥唠叨的模样让杜时笙心生亲近,不由得也推心置腹说了一番。

    此刻,得知小五儿是个识文断字的,她心里已有了其他的计较。

    孙阿婆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了,道:“借小娘子吉言啦!”杜时笙见孙阿婆喜笑颜开的样子,心下感动异常。

    孙阿婆见杜时笙仍苍白的脸色,忙道:“老婆子唠道这些做甚,杜娘子莫怪,人老啦,就喜欢说些旧事。老身瞧着小娘子病好些啦,就停不下来啦,不打搅杜娘子休息啦!小娘子好生将养。”

    杜时笙笑着点点头,依言躺下。

    孙阿婆走至门口,又回头望一眼杜时笙,眼中说不出是懊悔还是伤悲,欲言又止。

    她用手抹了抹眼角,一丝泪光闪烁而过,怕被杜时笙发现,赶紧掩门离开。

    杜时笙此刻正望着纱帐思索,孙阿婆靠绣活儿可以养活一个束脩的孩子和自己,看来只要有一技之长是可以生活下去的。

    况且,她在孙阿婆家养病,虽然这样良善的人家,定不会亏待她。不过,这份恩情,杜时笙也必是要投桃报李。

    现下,已然无法身体力行,她打算病中慢慢盘算。前一世病中,杜时笙读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自媒体账号,知识储备是在的。只是在这个时代如何生存,如何糊口,她还需要慢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