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上海犹太纪事报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半个小时后,周春生和风间哲也出现在杨树浦水厂内的黄浦江岸边。

    除了市警察局的警察外,还有水厂派来的一个协调员和两个榆林路捕房的华探,不过这三人都双手叉腰远远的站着,好像眼前发生的一切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看见周春生,刑侦部张部长一边用手帕抹着脸上和脖子上的汗一边迎了上来:

    “周副局长好,风间处长好!”

    “老张啊,你这伙食也太好了吧,越来越胖了,这天也不热你看你这一头的汗。”

    张部长斜眼瞟了一下风间哲也,尴尬的笑道:

    “周副局长说笑了,我这收入现在连白米都吃不起了还谈什么伙食,身体虚着呢,稍微动动就满头虚汗。”

    “现场怎么样?林法医走了?”

    张部长点了点头:

    “是,第一现场不在这里,林法医只是查看了尸体情况,现在初步判断死者死亡时间在48个小时,死者身上没有其他致命伤,应该是被人活着的时候捆绑双手双脚扔进黄浦江溺亡的,死者腰部还有一节绳子,我们判断他被扔下江时腰部绑了重物,后来绳子松脱导致重物脱离,尸体漂上江面被冲到了水厂的拦污栅外。”

    “死者身份查清了吗?”

    张部长指了指榆林路捕房的华探:

    “死者身上有张通行证,我让他们帮忙去查了,不过舟山路那边是汇山捕房辖区,中间交接需要些时间。”

    公共租界各捕房分布

    “不用麻烦了,汇山捕房那我熟,一会儿我过去问,走,先去看看尸体。”

    张部长领着两人走到尸体旁,招呼手下将裹尸袋打开。

    裹尸袋内,一个白人年轻男子的尸体仰面躺着,双手被反绑至后背,面部浮肿,嘴巴大张,两侧唇边至耳后各有一道勒痕。

    由于没带口罩也没做好心理准备,周春生和风间哲也本能的被尸体上飘出的腐臭熏退了两步。

    张部长在一边解释道:

    “尸体捞上来的时候嘴里塞着一团布,外面还用布条扎了一圈,应该是凶手怕死者喊叫勒上的,林法医来检查的时候拿掉了。”

    周春生捏着鼻子皱着眉头点了点头,上下扫视了一番尸体,发现尸体喉结上方有一个微微凸起,他挥了挥手示意手下将尸体拖回去交给法医解剖。

    “风间处长,我去汇山捕房你去吗?”

    “走。”

    周春生无奈的冲张部长笑了笑,张部长回以同情的目光。

    很快两人去了茂海路3号(今海门路38号,现是高楼,原捕房建筑已拆除)的汇山捕房又在汇山捕房派的警察协助下搜查了死者住所。

    死者名叫格雷西蒙,奥地利人,38年9月独自从意大利乘船到上海,生前在德文报纸《上海犹太纪事报》从事编辑工作。

    因其收入相对于其他犹太难民要高,一个人租下了舟山路28号这幢三层石库门建筑顶楼阁楼的一半(二房东用木板将阁楼分成两间对外出租,隔壁是一对中年夫妇)。

    虽然面积也就不到十个平方且冬冷夏热,但相对于其他难民十几个人挤在一起还是要舒适不少。

    死者房间里的陈设非常简单,除了一张床、一套桌椅和一个大号牛皮行李箱外别无他物。

    死者的衣物都整整齐齐的叠放在行李箱内,衣物的上面压着一个笔记本和两本德文书。

    确认房间内没有有用线索后周春生领着风间哲也走访了死者的邻居,邻居都表示死者是一个很安静温和的人,不太与人交流,也没见他与谁争吵过,应该不会有人和他结这么大的仇要杀他。

    周春生让汇山捕房的警察帮忙将行李箱送到市警察局。

    能够把烫手山芋扔出去汇山捕房求之不得,当即安排专人专车将行李箱送走,随后又带着周春生两人去了死者工作的报社。

    由于难民区里多数犹太人不会说中文,汇山捕房还贴心的为两人配了一个会说英德双语的翻译。

    报社主编奥西·莱温接待了他们。

    经过询问,主编告诉两人他们报社出版的《上海犹太纪事报》主要刊登的内容是诗歌、,用以丰富犹太难民的生活,同时也会配一些中国特色风景及民俗的介绍,让难民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

    而报社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各种广告。

    周春生问他们刊发的内容会不会涉及政治问题,主编斩钉截铁的予以否定但是眼神闪烁。

    周春生加重语气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主编愣了下说偶尔也会报一些时政新闻,主要是欧洲战场的情况。

    周春生问报纸上会不会发表涉政评论,主编说有时候有些编辑会夹带私货将对纳粹的不满含沙射影的藏在文章里。

    周春生问主编报社有没有受到威胁和警告,主编再次斩钉截铁的否定然后承诺今后一定会在报纸发行前严加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