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 第(9/1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小麦的。几年后,他又被调到了陕西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正巧刚调过去就遇到了当地的小麦生起了大规模流行性疾病。这个病对小麦的生产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大流行时期甚至可以导致小麦绝收。】
“怎么了?这段时间见你们这么匆忙?”青年李振声问行色匆匆的同事。
“哎,别提了,有老乡的小麦起锈病了,我们这段时间都在田里面查看情况呢。”
“我也和你们去看看,我农学院时候可是研究小麦的。”
行。
到了田间,大片的麦子正是刚出完苗的时候,原本它们应该茁壮成长,但是现在那青翠的叶片上却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斑块,就像是生了锈一样。
“是条锈病。”青年李振声一眼就认出来了。
“可不是吗?而且现在情况已经严重了,恐怕用药也很难控制得住了。今年的收成,难咯!”他的同事愁眉苦脸,抱着头蹲在田埂上, 你说,这天底下要是有一种完全不怕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就好了。哎!”
这句话说到了
青年李振声的心里。
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董仲舒对这些农学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认真,并且试图从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丝马迹。
这是他感兴趣的地方。
他已经隐隐的看出来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技术”,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他动摇了。
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
此时,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学,又能有饭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耻于谈钱。
但此刻的董仲舒,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 】
【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但大家还都是水稻,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约等于马和驴□□后生出了骡子。】
【还真让李老成功了!】
【当然,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80年代的时候,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
【请收藏本站q.yfwaji.】您现在阅读的是《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
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
“你说你这种子,是麦子和野草杂交,能行吗?”
“就是,这听上去就不靠谱。”
李振声丝毫不气馁:你们想啊,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精心打理,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
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708斤!”
亩产的数字出来后,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种小偃!”
“啧啧,”有农人瞠目结舌,“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
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
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也在心里啧啧称奇,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
神奇。
“看来,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刘彻笑道,“不过,这马和驴能生出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