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极光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年年有新生[八零]》 

    第九十七章

    在问过祝镕和符伊年需不需要休息并得到否定回答后,刘同志请了他二姨父带领,几个人提着渔网、鱼叉、水桶等物,朝村子后面的走去,说是要为晚餐填一道菜。

    那里竖着一款石碑,是北极村的村碑,也是北极村的标志性建筑,只有到了这里,才能证明你到了北极村、到了华国的最北端。

    “南有天涯海角,北有神州北极。”符伊年拉着祝镕同村碑合影,一下子拍了很多张。

    听到她的话,祝镕颔首,“等以后有了时间,陪你去海南看天涯海角。”

    符伊年毫不客气,“好呀。”丝毫不表现对他“有时间”这件事的怀疑。

    在北极村的村碑下面有一条小河,据二姨夫介绍,这条河是黑龙江的支流,叫做“墨河”,也就是漠河县的源头。

    “你们看,这条河好像很脏是不是,但不是脏,其实是因为我们这儿的黑土。”二姨夫是建国初的高中生,文化水平不低,“黑土肥沃,种子撒下去就能长出庄稼来,可谓是旱涝保收。”

    “我们黑省以前被称作‘北大荒’,既有地理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一年十二个月又六个月是冻土;也有人为原因:女真入关建立了大清依然认为龙脉在此不可开垦开发。直到建国后,国家进行大规模开垦,现在越来越好了。”

    二姨夫神情激动、雀跃,看向远方的土地饱含深情,眼中有光,“尤其实行了‘大包干’以后,大家伙儿的干劲儿十足,北大荒就要变成北大仓了。”

    符伊年作为一个农大学生,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比较多,还是很能理解二姨夫的心情的。北大荒的改造,从建国后国家就十分重视,后来变成北大仓,是几代人艰苦创业薪火相传的努力结果。

    据她所知,“北大荒”的改造,在建国前就开始了,当时为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一大批复原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国营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在这之后,更是有十万转业官兵、五万大专院校毕业生、二十万支边青年、五十四万知识青年和大批地方干部组成的百万大军,相继投身于垦区开发建设。

    而且,开发建设并不是人力蛮干,还投入了很多的科技手段。从垦区建立之初,就设立了实验室,研制出很多农业科研成果,从整墒土地、育苗、播种、摆栽到施肥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种植方法。

    正是因为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工作人员的前赴后继和勇于奉献,才有了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春满家园。”符伊年轻声说,“大道越来越宽阔,日子也会越来越甜的。”

    夕阳只剩余晖,金黄的光芒依然明亮,照在人身上温和轻柔。祝镕偏头看向符伊年,她的前方是辽阔的黑土地,面向着鸡蛋黄一样的太阳,阳光照在脸上,他甚至能看清她脸上细小的绒毛。

    祝镕握住符伊年的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心。符伊年看过来,温柔地对他笑,脸上绽出一对不太明显的梨涡。

    祝镕想,他会永远永远记住这一刻。

    “哎呀,别煽情了,”刘同志突然叫了起来,打破了这温情,“天快黑了,还捞鱼不捞了?”

    “捞!捞!”符伊年反应过来,欢快的捡起一支捞网,奔着后面的小河就去了,站在河沿聚精会神地盯着河里,嘴里还念念叨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大锅里。”

    念叨了两遍,突然眼神一变,手里的捞网笔直入水,然后用力捞了——一兜子水出来。

    哗啦啦!河水顺着捞网的缝隙都漏出去,最后只留了一棵水草缠在捞网上。

    符伊年:……好丢脸啊。

    祝镕看看她憋红了的脸色,忍住笑出来的冲动,两步上前想要指导她,却被发觉的符伊年抬手止住动作,“别过来。我自己再试试,不行再找你。”

    祝镕了解她,她说要自己做,那就是要自己去做,并不是矫情或者谦虚。于是祝镕脚步迈出的方向一转,回去拿了一把鱼叉过来,站到距离符伊年四五步远的地方。这里既不会影响她,也能在她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出手。

    符伊年没有过分关注祝镕,她正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捞空,明明看准了的,而且那鱼也没有游动的很快。

    把所有知识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突然明白了过来。哎呀妈呀,光的折射呀!自己看到的鱼的位置,和实际水里鱼的位置,是有差别的。这是初中物理啊,差点忘记了。

    符伊年又试了两次,果然捞上鱼来了,还是两条比较大的鱼,很重,两条差不多十来斤,符伊年差点握不住捞网的杆儿,幸亏祝镕一直注意着她,大声告诉她扔后面岸上,她才不至于把鱼重新扔回河里,白费一番力气。

    鱼被扔在岸上的离了水,但依然活蹦乱跳,在石堆和杂草间打挺,腾空了几厘米,再落下。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