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视师当如佛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四儿端坐在蒲团之上,聆听着那冗长而深奥的经文。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起初他还能全神贯注,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难以集中起来。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时不时地就会四散奔逃。

    就在他心不在焉的时候,突然有那么一瞬间,他的脑海变得一片空白,仿佛所有的记忆都被抹去了一般。然而,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几乎是瞬间,他便猛然警觉到自己的走神。于是,他赶紧用力地摇了摇头,试图让自己重新回到经文之中。

    当他再次静下心来倾听时,那原本模糊不清的诵经声,此刻竟又如潺潺流水般,清晰地传入了他的耳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宛如天籁之音,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间。

    ……佛尔时说偈言:

    “常信乐于佛法,精进行解深慧, 广分布为人说,慎无得贪供养。 意善解便离欲,常念佛有威德, 悉见知无数变。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坚固教无极慧, 听是法无乱心,常舍离懈怠行, 无恚害向他人。敬于师当如佛, 慎无得疑斯经,一切佛所歌叹, 常造立佛形像。常教人学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四儿听闻至此,心中不禁思潮翻涌:“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他暗自思忖着其中缘由。为何会如此言说呢?难道世间所有的老师都能拥有如同佛陀一般的崇高德相吗?这似乎并非易事。

    四儿回忆起曾经翻阅过的佛经,上面记载着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之际,曾感慨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经文犹如一道灵光,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疑惑。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妄想与执着,才无法看清自身所具备的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而那些被视为良师益友之人,虽然他们可能有着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但相较于佛陀那圆满无碍、慈悲无量的境界,终究还是有所不及。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否定老师们在引导众人走向正道、开启智慧之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想到这里,四儿觉得自己对于“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这句话的理解仿佛又深入了一层。但他知道,佛法的奥秘深邃无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领悟,才能真正洞悉其中真谛。

    四儿忽然觉得这念头又带偏了当下听经之心,忙又收摄心神,恭敬聆听:……佛言:“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是为清净。”

    “云何为缺戒也?”

    佛言:“求色。”

    “云何为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为乐爱欲,是为缺戒。”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视如佛常尊敬,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当至诚,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自守节度,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卧,如是经中教。学是三昧当守如是。”

    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后世若有懈怠菩萨,闻是三昧不肯精进学,当云何?若有菩萨精进欲学者,我辈当随是经教之。”

    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助欢喜。”

    佛尔时颂偈言:

    “如我所说悉受持,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于法师视如佛,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四儿听到这里的时候,不禁微微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思忖着这几句话所蕴含的深意。他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那一句句“敬于法师视如佛”以及“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的话语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印刻在了她的脑海之中。

    片刻之后,四儿缓缓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完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那明亮而坚定的眼神透露出内心的决心,似乎在告诉旁人,从这一刻开始,他将毫不犹豫地践行这些教诲。

    此时的四儿,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敬畏之情。他深知尊敬法师如同对待佛陀一般重要,这种敬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