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烈火烹油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大明。

    永乐年。

    大殿内,朱棣悠闲的拿着史书研究着,躺在椅子上,一晃一晃的,看见朱高炽进来,头也没回的说道:

    “老二走了?”

    “走了,父亲。”

    朱高炽走到朱棣的身边,语气很是恭敬。

    “老三去送了吗?”

    “去送了,他似乎也知道自己要离开了。”

    “嗯。”

    听到这句话,朱棣双脚接触地面,身子坐直。

    “等几天让老三也走吧。”

    “对了,等段时间,办个军事学院吧。”

    “咱这几天一直在想啊,天幕那句话是说的真不错。”

    “咱大明不可能一直开国和靖难,但科举每年确实会有的。”

    “以后把武举的分量提上来吧。”

    “之前虽有武举,但分量太低了,那些粗人,也没什么传承。”

    “不像是那些文人,都有师门和老师。”

    “长此以往,武将的地位能不低么?”

    朱棣招手示意朱高炽坐在自己的旁边,等他坐下后,朱棣又接着说道:

    “这办了军事学院,以后有些武将的功劳太高,你不好封的,可以直接让他们来学院教授军事知识。”

    “给他们一条退路,也给咱和你,留一点好的名声。”

    关于军事学院这个事情,朱棣是认真想过的,弊端他也想到了,但在他看来,这件事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最大的弊端无非是容易让武将抱团,形成军事团体。

    但,没有军事学院的时候,他们就不抱团了吗?

    怎么可能?都是会抱团的。

    更别说,文人抱团形成的团体更加的快速。

    而武将抱团了之后,还能更好的与文人进行对抗。

    自古以来,文人和武人都是泾渭分明的,对抗才是主流。

    “父亲,那些文人反对呢?”

    “反对就反对呗,等迁都到了北平,就是咱说了算了。”

    “在应天,有些事情确实是不好办的,下面的人阳奉阴违,咱也不知道。”

    “但到了应天,咱就能腾开手了。”

    朱棣并不在乎那些文人,特别是应天本地以及辐射南方的那些文人。

    这些人现在是没有话语权的。

    “咱给你说一个事。”

    朱棣想到了什么,神色突然严肃了起来。

    “父亲,您说。”

    “等迁都到了北平之后,把后世科举该用的手段都用出来。”

    “咱是不喜欢这些事的,就都交给你了。”

    “录取的时候,你要记住,咱的大本营是在北方,是在北平。”

    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朱棣深深的看了朱高炽一眼,眼睛里满含深意。

    “放心吧,父亲,我以后不会犯错的。”

    “殿试的时候,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朱高炽知道朱棣在说什么,很是果断的点了点头。

    “咱之前是在想的,这样南北对抗到底好不好?”

    “天幕好像对这一点一直颇有微词。”

    “咱本来是想让他们好好融合一下,不要这么对抗。”

    “但咱忽然想到,为啥父亲不这么做呢?”

    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真的就没看到这一点吗?而且,宋朝的那些皇帝,他们也没有看到这一点吗?

    怎么可能呢?文人的南北之争,打的狗脑子都要出来了,上面的皇帝怎么可能没看见?

    “文人,不能团结,必须让他们对抗。”

    “老大,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

    “要真是所有文人都抱团不再对抗了,那担心的,就该是咱们了。”

    “有时候,你要主动的挑起南北之间的矛盾。”

    朱高炽点点头,把朱棣说的话记在心里。

    “武将也是一样的,哪怕以后开了军事学院,也不能让他们都抱团在一起。”

    “也要主动的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

    “武将抱团,比文人抱团的危害更大。”

    这段时间,朱棣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诸多的地域矛盾,是不是都是由皇帝主动挑起的?

    随后他仔细想了一下,发现还真是。

    因为帝王心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

    可有了对抗,才有平衡,没有对抗,拿来的平衡?

    一个抱团的整体,你怎么去平衡呢?没法去平衡的。

    那时候,就是你去对抗整个文人团体了。

    就像是朱厚熜。

    朱棣想起自己的这个子孙,有些无奈,怎么会自己下场主动的去对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