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赵奕谈治国(3)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赵奕听后笑着摇摇头,让沈弼继续往下讲。
“而读书人基本上是各大小世家和官吏的子女,女子读书极少,绝大多数为男子。”
赵奕问道:“可有贫民子女读书的?”
“每个郡县或多或少都有私塾,愿意读书的寒门弟子也可以读书。”
赵奕又问:“学生主要学习什么知识?朝廷如何取仕?”
“学生主要学习儒家著作,少数学习兵法,个别的学习医书。”
“而朝廷取仕主要有各世家推荐,能识文断字,能做出不错的文章,便可录用为官,以后的官途就看个人造化了。”
“呵呵,我也估计是这样。那我现在说,读书人太少,而且朝廷取仕的方法也不对,诸位如何想?”
正德听了,心里一动,但是却不动声色,想听听几位大人的想法。
首先发言的是御史中丞杨大人,他谨慎的说:“从各世家官员的子弟中选仕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好像并无不妥啊。”
大将军也说:“选仕选读书人,世家子弟知识丰富,见识广,他们做官也是一步步做起来的,朝廷并没有让他们一步登天啊。”
沈弼不禁说道:“陈莽子,仙师说取仕方法不对,你想想哪里不对吧。”
“这……,说实话我也说不出来。”大将军两手一摊。
“呵呵”众人笑了起来。
“你们别笑,老狐狸,你来说。”
沈弼没有推辞,向皇上和赵奕拱拱手,说道:
“仙师说读书人太少,那就是要扩大读书人的范围,扩大各县各镇的私塾或者其他教学点,将大量的寒门弟子纳进来,这样读书人自然就会大大增加,也会发现很多人才。”
一席话听得赵奕频频点头。这时,清月公主接过话说:
“赵大哥说朝廷取仕方法不对,那么还能用什么方法呢?到时读书人多了,总不能全部用来做官吧,肯定是士中选优,择优录取。”
“不错”赵奕对她竖起大拇指,紧接着问她:“那怎么择优录取?。”
“自然是考试了,谁的试卷答得好,谁就占优。”
“对”
“对”
“公主所言极是”众人纷纷同意。
正德皇帝也一脸高兴,皇妹不愧是满腹诗书,很快就想出了方法。
没想到,赵奕又问道:“考试的内容考哪些?是那些儒家的诗书吗?”
这次正德皇帝接口道:“正是这些儒家的诗书,贤弟认为还应该考什么?”
赵奕笑道:“国家取仕不再靠世家官吏推荐,而是以国家的科考来取仕,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当下取仕必须先行变革,不再以世家官吏推荐,这必然慢慢削弱世家和大家族对朝廷的影响,这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极力反对,你们中间肯定也有各大世家财阀的代言人,劝你们认清形势,顺应时代发展,万万不可阻挡。”
几位大人互相看了看,一齐朝赵奕拱手道:“一切依仙师所言,我等不敢!”
“哈哈,各位爱卿,有你们的理解和支持,赵国何愁不兴!”正德高兴的说。
“大哥,各位大人,考试不仅渐渐减小各世家的影响,而且由于中下层寒门中会不断出现品学优良的读书人,得到朝廷的重用,势必让天下归心,皇权也会更加牢固。”
“考试的内容,如果仅仅是考查儒家的诗书内容,恐怕不行。大家都清楚一县的父母官不能只会精通儒家知识,他要管理一县的农业,他至少了解农业方面的知识吧?他要断案,这得懂律法,会推理吧,有时候还要会洞察人心。一县的税收要管,他得会一些算数吧,等等。”
“赵大哥说的太好了”清月公主双手一拍,对赵奕无比佩服的说。沈弼几位大人也是若有所思的点头。
“所以,每镇设镇学堂,每县设县学堂,每州设州学堂,国家设国子监,朝廷设教育部,与其他各部齐肩,各学堂由各地拨付银两建设。各县州学面对各治下学子每年招收一定的学生,国子监每两年招收一次,而朝廷或者教育部每三年招考一次,考取一定数量的学子,充实国家的实缺官员,这样才能真正选拔人才,搞好教育。”
“甚好,贤弟啊,你讲的甚好。”正德皇帝听的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实施。
赵奕讲的并非很细,目前只能给他们一些雏形和大致结构,里面的细节就由他们慢慢去补充吧。
赵奕最后说道:“那么又回到各学堂开设科目的问题上,首先儒家诗书不可少,识文断字是必须的,我这里有《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可以帮助蒙学的孩童识字。”
“这大哥,你说你这两本书是你自己独创的吗?”
“嗯,可以这么学,近几日我写好书后再交给你们。除了儒学,其他还要学习《算数》、《农学》、《律法》、《格物》、《兵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