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变革(一)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吏部从上至下大换血,外任官员纷纷被抽调入京城。m.qinyuanshu.cc

    

    没等他们持着拜贴登王家的门,王侍郎便召集众人开会。

    

    陈丞相兼任吏部尚书,吏部人事变动都由陈丞相最终敲定拍板。此次重要会议,陈丞相自然是要来的。

    

    陈丞相话语不多,言简意赅“你们都是连续五年考核优等的官员,才被调入吏部当差。”

    

    “皇上励精图治,对吏部要求颇高。尔等食君之禄,理当为君分忧。”

    

    一众吏部官员,战战兢兢,拱手齐声应是。

    

    他们大多是原来的丞相党官员。不过,王丞相已经辞仕几年,年轻的王侍郎又是出了名的忠臣,对女帝陛下忠心耿耿。丞相党三字已经很久没人提了。

    

    女帝陛下用人不拘一格,从大梁各州郡调人进京城吏部,为的就是革弊出新,整顿吏治。他们以后就是女帝陛下的手中利刃。被这般选中了,真不知是他们祖上积德,还是霉运当头。

    

    来都来了,躲也躲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听令当差吧!

    

    陈丞相敲打过后,王侍郎拿出几页纸,不疾不徐地宣读吏部新政。

    

    一众吏部官员,齐刷刷地挺直腰杆,各自凝神倾听。

    

    陈丞相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满意。

    

    女帝陛下让王瑾掌吏部,着实是一步妙棋。丞相党官员遍布朝堂,想彻底拔除,一则伤筋动骨无人可用,二来朝野动荡人心难安。杀一批,打压一批,再提携一批,慢慢分化,收归己用,这才是成熟的帝王手段。

    

    进程慢些不用急。女帝陛下青春韶华,还能坐几十年龙椅,一步一步慢慢来。

    

    王侍郎花了几个月时间想出的吏部新政,在宣读之前就呈给皇上过目,得了皇上赞许,今日才拿了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一是官员考评方案的改革。二是官员任用机制的变革。

    

    考评方案严格且详细,具体列出了数十条。每一条都有相应的打分。

    

    每年考核一次改为四次,也就是每三个月有一次考核。连续四次都不合格的,直接罢官去职。

    

    官员任用升迁制度,也和往日不同。同样有一套详细的考核打分制度。

    

    密密麻麻的章程,听得人头晕目眩。

    

    想到接下来要应对的繁杂差事,吏部官员们个个心里发凉,面上还不敢露出来,各自沉声应了。

    

    吏部在变革,其余五部衙门也同样在推陈出新。

    

    就拿礼部来说,礼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掌祭祀礼仪和科举,前两样关乎朝堂体面,后一样则是为国选材。大梁官场里的所有官员,基本都是科举出仕,自有一套延续了数百年的科举制度。

    

    女帝陛下单独召见董尚书,对如今的科举选士制度提出了几点疑惑和改进的建议。

    

    董尚书在领悟圣心揣摩圣意上,只略逊陈丞相一筹。听了天子一席话之后,董尚书苦思冥想了一夜,熬出了十几根白头发,写出了厚厚的一份奏折。

    

    在奏折中,董尚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现行的制度略显陈旧,且完全以经史子集策论来选仕,标准过于单一。毕竟,大梁朝能读得起书并能反复参加科举考试的,多是书香门第或是豪门大族子弟。

    

    这也就使得科举入仕,成了世家大族们的特权。普通百姓家中的子弟,能熬过寒窗苦读高中进士的,少之又少。

    

    所以,接下来大梁各州郡都应该设立免束脩的学堂,让适龄的孩童进学堂启蒙读书。

    

    南阳学堂已经开设了几年,如今已渐渐看出了成效。但是毕竟是专收女童的学堂,规模太小了。接下来,要扩大学堂的规模,尽力让更多的孩童读书识字,开启民智。

    

    此外,大梁州郡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譬如擅长种田的,擅长养马的,擅长打铁冶炼锻造的等等。朝廷应该设立相应的考试机制,将各行各业中的顶尖人才都选拔出来。给他们官身,让他们领朝廷俸禄,让他们为朝堂奔走效力。

    

    这份奏折,在大朝会上被宣读出来,震动了所有官员。

    

    吏部改革,其实还没那么紧迫,众官员慢慢适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