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悔不该开那科举呦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科举的这个事儿,老实说,刘大炮现在还真的是有点后悔办得早了,以至于有些事儿事先没考虑清楚。www.mankewenxue.com

    以至于,现在考试都考完了,就剩下最后走过场的殿试了,朝中文武却因此而激烈的争吵了起来,  逼得刘大炮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老实说,科举真正的意义从来就不是什么教化天下,孔孟之道圣人之学是拿来读的,真用来做事却是百无一用。

    这玩意的核心说白了还是给社会中层一个上升阶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此来安抚地方上的豪强,让豪强们在有了点钱之后都会倾家荡产的送孩子读书,而不是简单的置地置业。

    有些道理刘大炮也是在穿越之后才渐渐想明白的,他以前一直以为科举这事儿是穷人逆袭的法门,然而仔细想想,没有科举才是穷人真正的阶梯,因为在有了科举之前,社会的上升阶梯,叫军功。

    战场搏命,不管你家里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不管是将门虎子还是草根流民,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只要吏治不腐到根子上在军功录入的环节造假,想立军功靠的是三分胆气七分运气。

    然而科举就不一样了,因为古今中外,教育这种事儿从来就没公平过,能中举的,有几个穷人家孩子?

    凿壁借光这种事儿之所以能够千古传唱,还是因为其稀少,  所谓的寒门,至少也得有个门,至少得保证家里有田,田里有人耕种,至少保证孩子在读书的时候不用担心饿肚子。

    所谓的耕读传家,从来都是自己读书,雇人耕地,有几个白天干农活,晚上看诗书的?就算是有,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儿,他又凭什么考得过哪些有钱请家教的富家公子哥呢?

    现代社会恢复高考才四十多年,清华北大里也剩不下几个寒门学子了,何况是古代呢?何况是三年才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的科举呢?

    那进士的名额,是留给哪些请得起大儒私教,甚至是历届出题主考官亲自辅导押题的,官宦之后的,这才是所谓家学渊源的本质。

    例外肯定会有,但肯定是凤毛麟角,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概率终究还是很低的。

    社会的晋升阶梯决定文化的属性,  所以自武则天时改革了科举制录入所谓大量的寒门子弟之后,这个国家对外征战的能力其实一直是在向下走的,到了最重视科举的宋朝就更是被周围一圈外族叫爸爸,事实上刘大炮一直都觉得,如果不是元末明初时火器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出现了火枪,明朝的武功未必就能赶得上宋朝,直到明末时皇太极在辽东也造出了大炮,还给八旗骑兵穿上了鸟铳无法击穿的重甲,明军立时就原形毕露了。

    科举取代军功,才是真正堵死了底层百姓的上升阶梯,除非能在这古代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严格取消补习班,并且保证教育资源在分配时一视同仁,否则,寒门必然是再难出贵子的。

    当然,科举也是有好处的,打破了门阀对官僚阶级的垄断么,刘大炮也没能力在境内搞什么九年义务教育,那不现实,也没想过恢复军功制,所以也没想太多就同意这事儿了。

    表面上看,这事儿确实如于成龙所说,利国利民利他自己。

    于民来说提供了一批上升阶梯,于国来说起到了选材的作用,能考上科举的人,就算是富二代、官二代,也至少都是努力学习的富二代,一个学习努力刻苦的人,工作时的基本能力肯定差不了,书呆子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985的学生就算不干本专业也比大多数专科生干的好。

    于自己来说,却是刚好解决他嫡系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一批新科进士可以很容易的成为刘大炮的嫡系,巩固他的统治。

    赵光义和武则天都是通过扩大科举规模来稳固自己地位的,自己也没理由不行。

    结果省考、会考的时候都没出问题,也没有人反对过办科举,这玩意几百年了,于政治当中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谁也不会考虑这东西是否正确的问题,一直到进士名单都出来了,突然就有那么一批人反应过来了,以至于在这些被录取人如何安排的问题上,文武百官分成了两派,且势同水火。

    刘大炮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大明早已经有了另一套与科举完全能不同的晋升阶梯:股票。

    股东们的子弟,是可以加入澄海四卫当兵的,尤其是大股东的子弟,加入建国营之后刘大炮还将其中的佼佼者送去了欧洲留学,并承诺他们回来之后会给他们前程似锦。

    本质上来说,他们和唐朝时的宿卫差别已经不大了,而众所周知,北宫宿卫制和科举制本质是相互冲突的,武则天在扩大了科举取材的范围之后宿卫制慢慢的就已经消亡了,整个宋明两朝更是几乎就没有这个东西了,是到了清朝以后才被重新捡起来,在满人中使用。

    所以眼看着进士名单都已经出来了,按说应该是安排他们进相府给刘大炮当主簿之类的,待工作几年有了工作经验,明白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