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交锋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冯太后因他的小心思而开怀笑了几声,随后又盯着赵望舒感慨道:“犹记得少时哀家也对查案探凶颇为热忱,只可惜……”

    因为阅读过《谈情说案》前传终篇,赵望舒当然清楚冯太后的过往,她与先帝曾游历各地探案,还许下同做提刑官的诺言,但后来先帝受封太子入主东宫,她从太子妃一路做到摄政太后,却也深陷在宫墙和权力场中,不再可能费时去完成少年梦想。

    旁观的众人却不似赵望舒了解内情,他们不知冯太后的叹惋是发自内心,只能从太后又是主动提及与赵望舒是同乡、又是暗示她肖似自己年轻时候的话语中听出亲近意思。

    但他们以为太后至多要同意蔡琮佳的提议,将赵望舒选为类似监察大理寺与刑部的特使参与查案,却没想到——

    “仅是参与,难免处处受限,哀家觉得不如直接让赵家小姐督办此案。”

    冯太后一番铺垫,竟是意图越过刑部和大理寺,把主审汝阳公主被害案的权力交给无官无职的赵望舒。

    当着太后的面,众人不敢议论,只能互相传递眼神交流,但冯玄晖没有那么多忌讳,他直言反对道:“赵小姐初次入京,又是无品无阶的白身、没有真正的办案经历,如何能够担此重任?”

    “汝阳的案子不同寻常,哀家和皇帝不在乎那些流程,只想尽快查出真凶施以惩戒,赵小姐初来乍到,岂不正好立身清正、不偏不倚。”

    不知为何,冯太后与冯玄晖姑侄之间的立场并不一致,或许她没打算让自己的母族冯氏一家独大,又或许她有着别的盘算,总之,她的态度很坚决。

    冯玄晖显然也明白冯太后不像齐慕远一样能被他三言两语动摇,于是他故作担忧地瞥向赵望舒:“赵小姐若顺利查清真相那自然最好不过,可要是迟迟未能缉捕凶手,恐怕有损天家威严,到时让她一个年轻姑娘背负后果就太残忍了。”

    冯玄晖的口吻极尽温柔关切,但任谁也不会相信他真是在为赵望舒着想,赵望舒本人更是清楚领会到他暗藏的威胁之意。

    假如她真的奉命查案,不仅要周旋于各个身份不凡的嫌疑人中,防备着与他们交恶,还无法避免没能查出真相、遭到追责的风险。

    “此案事关重大……”

    在众人认定赵望舒要知难而退并投来理解目光时,她缓缓说出未尽之言:“臣女定当全力追查,方可不负太后娘娘的信重。”

                                                    赵望舒当然知道冯玄晖的恐吓是事实,也当然明白调查这桩案件风险极高,但她更在意冯太后的态度。

    她与太后无亲无故,又只是一面之缘,太后为什么要选她来查案?

    是单纯因为赏识她,还是想要借她将赵家拉入局,制衡冯家与蔡氏的争端?

    她的祖父赵钧山身居要职、在军中人脉颇广,而赵家早已败落,抬举她们也无需担心会出现不可控的情况,简直是最合适不过的棋子。

    可是……当棋子又何妨呢?

    赵望舒穿进这个书中世界,接触过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灾民、被主家随意打杀的仆从、蒙受冤屈的逃犯,她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而她当时只能给她们一碗粥或是为她们下葬,她的力量太渺小,做不了更多,但她想要做更多。

    因此赵望舒放弃江州的平静生活,跟随赵钧山入京,她不求凤冠,只要一顶乌纱帽。

    掌权者想利用她,她才能利用权力,所以她不拒绝趟这一趟浑水。

    何况她也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剧情回归正轨,而她还能否改变剧情走向,如若逃不开书中家破人亡的结局,那就万事皆休,更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旁人不能明白她的心思,因而表现得惊讶诧异,冯太后却是满意地点了点头:“哀家予你搜查审问之权,在查案期间,右金吾卫会听从你的调遣。”

    赵望舒只朝围在四周披着铠甲、腰间佩剑的卫兵看了一眼,她的视线很快转回到方才一同赏灯的众宾客身上。

    “太后娘娘,所有案发前后能够在宫廷自由行走的人都在这里了吗?譬如金吾卫、羽林卫的卫兵之流有无缺席?”

    赵望舒的疑问似乎提醒了冯太后,只听她下令传羽林卫统领张鑫前来觐见。

    这个张鑫也是汝阳公主的情夫,即书中嫌疑人之一,因为凶手的身份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包括原书里被冤枉的蔡瑾瑜在内,她们的嫌疑都无法排除。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正式搜查的第一个环节:“烦请诸位‘高抬贵脚’,让我检查你们是否更换过鞋子。”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因着有冯太后的授意在前,又唯恐拒不受检会加重嫌疑,他们不敢耽搁、纷纷抬脚露出各自的鞋底。

    赵望舒的目光一路扫过十数双鞋底,发现蔡瑾瑜、襄城公主、程太傅、吴尚书与吴烨父子、颍川侯世子陆良以及羽林卫统领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