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第 139 章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候,我的成绩都是排在全班,甚至是全年级前五的!不少男生都考不过我,
而且我还有钱,我为什么要向村子里头绝大多数的女生一样,只能看夫家的脸色过日子,没钱的时候,只能小心翼翼的伸手问丈夫要钱,还要干忙不完的家务?”
她明明可以有另一种活法,她也可以好好读书,然后去城里工作,在城里定居,像城里的女孩一样,总保持着白净,干净整洁的形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杨万听完好友不甘的呐喊,不期然想起了自梳女。
据历史学家考究,在几千年的改朝换代中,这一群体自清朝后期时期才得以出现。
究其原因是,清朝的丝绸行业极其发达,是清朝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对应的,对种桑养蚕的需求就愈发的大,建起的丝织工厂也越发的多。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江南曾出现有千架织机,几千工人一同劳作的纺织工厂。
而纺织业一向都是招收女工居多的地方,就使得不少女性的收入变得可观起来,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让不少妇女在面对不如意的婚姻时,敢于说不!敢于不受世俗婚姻的束缚和封建礼法的压迫,选择自行束髻,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
由此可见,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还真的是一点都没说错。< 杨奶奶神色惆怅,思绪飘远,其实,小百万好友的情况不是个例。
这些年,镇上有不少女生都变得“叛逆”了不少。
聊起来都说,是因为这些女生读太多书,读坏了脑子!当初,就不应该送她们去读那么多书!
也不想想,一开始是抱着什么心理送家里女孩去读书的?
是因为镇上不少人家听说,女生多读点书,结婚的时候多卖个几个钱,才让她们进学校读书的!
大概也就是这几年的读书生涯,让她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应该说,是在李书源他妈,在经过读书,然后考上教师,能在镇子上教书,像一株河岸边娉婷的杨柳,能优雅的活着以后,这些女孩子的思想,才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她们从李书源他妈妈身上看见了改变的力量,看到了女孩子也能赚钱,也能穿好看的衣服。
站在一尺讲台上,每天就教教书,不用再去承担繁重的农活,天天都带着一身脏,一身累回家,能不羡慕?能不下死劲去读!
谁不希望自己也能像李老师一样,读出去,考上高中回来当老师,就再也不用在大夏天的,还要在田里头被晒得脱皮。
更不用被地里不知名的杂草割伤,更不用干的累死累活,轻松体面之下还有钱拿,谁不想去呢?
相比之下,念书,反倒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但她们的家里人,一开始送她们去读书的动机,都只是为了让这些读过书的女孩子,去换更好的彩礼呀!怎么会舍得放她们出去工作?
真要放了,也只不过说是,期盼她毕业了,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能找到一个条件好的男孩子,能帮扶家里!
但是现在的人家家里穷啊,一家七八张嘴都等着吃饭呢,哪有那么多的钱供家里的贱丫头去读初中?高中?
供完小学他们都已经心疼到不行了,还让他们再等等,再多供两年?!绝无可能!
而且他们也会这么想,这些女娃娃当真J的很,真要送出去了,很有可能就不回来了。到时候他们砸进学校的钱,可就拿不回来了!这么大的一个亏,谁愿意吃?
所以别管镇生绝大多数女生的在校成绩怎样,只要时间到了,只要家里需要,她们就必须去相看,去结婚。
可见过蓝天的小鸟怎么愿意被折翅?
这也使得镇上有不少女孩,被迫生完孩子后郁郁寡欢。
有些甚至还会趁着夫家和镇上的亲戚不注意,搭着过路车就跑,留下嗷嗷待哺的小孩。
有些甚至已经都有两三年没回来了,问去哪里了?夫家和娘家人也不知道。
问过的怎样,死没死在外面,也不知道。
再问外面,听说之前还有联系的亲戚,就更不懂了,直接一问三不知,
就更别说钱了,那是连个电话都没有打回来,好像生怕被人找到,就要被拖回家里关到老,打到死!继续过以前没有盼头的日子。
使得镇上对不少女孩子,哪怕是生完孩子以后的妇女,看管的也很严。
生怕花高价聘礼换回来的媳妇,眨眼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