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第 46 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全员有疾》 

    大昭国立,国土面积大增,语言文字不通,政令不通,拿这次昭禾之战,风崖关守城,陈将军战死举例,出了赵州,传到楚州,只剩下一句话“昭禾之战胜,陈将军夫妇战死”。

    无人知道此战的惨重,无人知道百里谨重伤,无人知道大昭国离统一失败擦肩而过,相反造谣的成本却如此之低,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满门忠烈一世英名竟然维系在一群人云亦云之人的嘴皮子上,千百年后,谁知柳下惠非柳下惠,陈世美非陈世美?

    如果说之前张丞相看到了掌控舆论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他看到了紧迫性,并且很有效率的拿出了初步措施。

    朝廷打算将目前调查到的真实情况发布全国通告,通过各州下至各县衙的布告栏广而告之,以后会慢慢形成常态,将朝廷一些重要举措,重要事件及时公布出去。

    最后张丞相还讲了一个冷笑话,原来现在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国叫什么国,皇帝谁在坐。

    这真是……

    看得出百里靖是个好皇帝了,换个人,这封信就是杀头的罪证。

    连翘重新慢慢翻阅,很快就忘了身边还有一个人,直接往栏杆上一坐,说实话,她不太看好这种办法,新建的大昭国还缺乏信誉,原本的大昭国领土内和赵州地界或许可以为赵姝儿正名,可是等楚州发布这条通告,传言已经不知道第几个版本了,朝廷的通告的真实性和传言的真实性,在普通百姓眼里,估计半斤八两,甚至因为“不够精彩”而人为屏蔽。

    她让赵掌柜准备材料写话本,就是为了补足这一点,和传言比速度和精彩度,是不是事实不重要,只要是正面形象就行,谁还能要求话本有真实性了?

    但是有进步总是好的,虽然效率太低了,政令讲究时效性和准确性,发布一条政令光是传递下去就要耗费多少人力和马力,耗费多少时间,最终也不见得能落实下去。

    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一条政令的可能等他们真的接收完都成废令了,还不如八卦传播的快,毕竟八卦不需要准确性,时间越久越香。

    书同文,车同轨,越是身处其中,越是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老祖宗果然是老祖宗。

    连翘想着想着,就近找了间小憩的房间,果然在里面看到纸笔,随手在纸上写下“官道”二字。

    官道。想要信息传播,道路通畅便捷是重中之重,现有的官道连翘不予置评,但是修官道的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能力还有财力。人和才她不担心,但是物力和财力,想要路比现在好走,就必须有比现在更好的材料和足以支撑的财力。

    (划掉)

    报纸。其实有官报是最好的,但还是同样的问题,识字的人少,各国语言文字都不通,大昭国的信誉也不够。

    (划掉)

    书院。或者说教育,在连翘看来,现在统一语言文字是重中之重,可是书院杯水车薪,就一吞金兽,朝廷根本负担不起,教书育人的夫子也不够。

    (划掉)

    最好有现成能用的,会说大昭话,会写大昭字,懂得一些大昭律,能接受大昭文化,要是还能修路,会读报纸就好了……

    嗯?

    好像是有这么一群人?还挺多?

    连翘默默写下“军人”二字。

    除去初筛的退伍老兵,留下的军人更精锐,能力更强,重点免费还闲,便于管教,让他们修路也算消耗精力。

    从军多年,大昭话肯定会听,大昭字多少会写,不会就学,对大昭的认同度肯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退伍老兵会被充入基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等教会了他们大昭字,就能学大昭律,以后退伍回乡娶妻生子,那么他的妻、子、族人就有可能受他潜移默化,毕竟他是唯一一个“文化人”啊,哪怕这个文化人只会一本书。

    连翘的思想延伸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又和更久远的某个未来重合,她有些怀念的笑了笑,揉了揉胀痛的额头,准备将草稿毁去。

    却被一只手拦住。

    “王爷?你怎么来了?”

    “你不是说只是见一会儿客,结果就一去不返了。”百里谨想将纸拿起,轻轻扯了扯,示意连翘松手。

    连翘无奈:“不过胡乱写着完的。”

    纸上只写了“官道、报纸、书院、军人”八个字,没头没尾,前面六个字还都被划去。

    “这几个字可比某些奏折上的长篇大论值钱许多,只是过于伤神,不是该你一个小姑娘该忧心的。”

    “嗯,好。”

    百里谨收好纸,摸了摸连翘的手和额头,确定她只是有些疲惫,便将人一把抱起,“回去休息了,晚上想吃什么?”

    连翘环着他的脖子,“随便,不怎么饿,张姐姐呢?”思考过度的脑子有些空,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自己好像把人给忘一边了。

    “她先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