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 君山焚尽(六) 第(2/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也不知他最后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了这封血书,又盖满了自己的私印,生怕旁人不信一般。

    洛融扶了扶头顶的官帽,匆忙上前接过,只看了一眼便觉得头晕目眩。

    这确实是玉秋实的笔迹,况且一字一句细致入微、骇人听闻,若非亲历,绝无可能写出这样一份供状。

    一时间,他冷汗涟涟、不知所措。

    台下众人对他手中血书极为好奇,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洛融强迫自己稳下心神,将那供状仔细读了一遍,然而还没看到一半,他便突兀听见人群中传来一声清脆的金铜之声。

    不多时,人群退散两处,只见一个锦衣商人,步伐散漫,手持一个镀金铜碗,一边敲击,一边唱着前些日子在汴都流传许久的民谣。

    “假龙吟,假龙吟,风起云行无雨至,卧水埋金爪难寻。苍苔原本非碧色,怎以此物作筼筜?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声音清脆,众人这才发觉,来人虽高拢头发,却是个女子。

    那

    女子唱罢了,走上阶去,跪在邱雪雨身边。

    “皇太子千秋无期。”

    有人认出了她,扯着友人的袖子低语:“这不是那位从江南来的艾老板么……前些日子我还见他们夫妇二人在北街施粥散钱,传闻汴河以北的大半产业,都在这位老板手中哪。”

    她既然在此时唱起了这首民谣,便是当街认下了民谣究竟出自何处。

    太子旧部为其鸣冤而作,果然不假。

    ……

    御史台前正是一番热闹,与此地一街之隔的太学当中,气氛却十分紧张。

    许澹坐在角落当中,往堂下扫了一圈。

    自从那位皇太子殿下在御史台前摆了张椅子喝茶,太学诸生、琼庭学士纷纷出了门,他们不敢直接到乌台之前看热闹,便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太学正堂中。

    堂上坐了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这几位老先生有人甚至已致仕良久,今日却不知为何,齐齐聚到了太学当中。

    平素有大儒来讲学辩政之时,众人都不曾来得这么齐全。

    许澹身侧坐的便是点红大会时他身边的那位年轻文官,何仲。

    他与何仲、与当时尚不知姓名的常照坐在点红台下谈论帝后、太师及先太子的秘闻之事,犹在昨日。

    转眼一瞬,常照步步高升,与他死生师友;何仲无心政事,反倒靠一手好诗文在汴都交了不少朋友;他领了修史的差事,本想淡泊度日,不料恩师离世、朝野风气愈坏,他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暗夜灯盏前,竟是依靠着皇后娘娘一句不经意的称赞才能排解一二。

    “上客死守藏书楼,水火兵燹不能去之。”

    “许大人,你心中的藏书楼建在何处?”

    许澹想得心乱如麻,守在正堂门口的几个年轻太学生却得了御史台下的消息,扬声向众人转述:“是张大人!久病的张平竟大人竟去了乌台前叩首!”

    “张平竟老大人不是病到了不能起身的地步么,怎地还能前去叩首?”

    “他是叫人搀着来的,历经千辛万苦才爬上乌台的长阶,登台之后,他下跪长喝,唤了三声‘天不佑圣主,万古如长夜’。”

    ……

    这句话也飞快地传到了宋澜和落薇的手边。

    因一夜未睡,宋澜鬓发凌乱,眼下乌青,竟似苍老了不少。自昨日以来,落薇坐在丹墀另一侧,闭目养神,宋澜对着她自说自话,最后甚至高声辱骂,她都没有应一句。

    周雪初将消息递来,她瞧了一眼,有些诧异地笑骂了一句:“张大人为国朝算了这么多年的账,果然是老奸巨猾,我当初去瞧他的时候,竟没有看出半分破绽。”

    宋澜忽然意识到,她说这话的意思不外乎是,张平竟当初的病是装的。

    他是不想为自己尽忠,或是察觉到了落薇企图往户部安插人手,于是退位让贤——他是户部的顶梁柱,政事堂中的基石,自他病后,政事堂议事时再未曾算清楚过国库的烂账。

    他气得手抖了一

    抖,须臾之后便松缓下来:“哈,他们去了有什么用处?御史台的洛融就在那里,他怎么不向你的太子殿下磕一个头?”

    落薇没理他,只对周雪初淡淡道:“辛苦你了,若有消息,还请快些递进来。”

    周雪初拍了拍她的肩膀,起身离开了。

    宋澜见落薇不语,便继续讥诮道:“这就是你们的底牌?一个击鼓、逃狱的朝廷案犯,一个市井商人,最多不过是卸职的户部尚书——张平竟威望再高,掌管的也是户部,那是什么地方?鸡毛蒜皮、铜臭漫天,文人士子,焉能以他为首?”

    他越说越笃定,似乎是在说服自己。

    落薇忽然开口道:“我同你朝夕相处这么多年,你刻意试探过我、给我留过破绽,我也寻到过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