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巨大贡献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目前只有三项新技术需要应用:

    

    第一,为减轻重量,我们将采用C型夹层结构的复合材料雷达罩;

    

    第二,基于现有的1471G型雷达,我们需要开发两种较小尺寸(520毫米和600毫米)的雷达;

    

    第三,我们希望更换更加先进的驾驶舱综合显示系统。www.chunyuwx.com”

    

    卢文峰的话音刚落,原本静默的会议室瞬间沸腾起来,各位专家和领导们纷纷加入讨论。看来,不少人觉得这项计划值得一试——研发方案已经基本成型,技术挑战也并非不可克服。

    

    至于资金方面……近十家相关单位共同出资四五千万人民币,应该不是大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会议室里的讨论声却越来越热烈。对于站在台上的卢文峰来说,这十几分钟就像度过了漫长的数小时。

    

    终于,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与会的工厂领导们达成了共识,决定以自筹资金的方式继续推进歼7F项目的研发工作。

    

    会议结束后,611研究所的书记林德元找到了正打算出去买点东西填饱肚子的卢文峰。“老卢啊,你这歼7F项目,上回开会时进度还慢得很呢,可今天你展示的新方案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特别是那个下颌进气道的研发,尽管看起来还是原来的结构,但我看得出里面的想法完全不同了。而且我还注意到你提到了数字化研发,这对你来说可是新领域啊。”

    

    说着,林德元仔细观察了一下卢文峰的表情.“你说你们跟京航那边合作了,难道是他们那边给了什么特别的支持?”

    

    面对这个问题,卢文峰并不想隐瞒,只是因为之前发言时间有限,没能详细介绍。“可以这么说吧。”他将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实际上是杜亦熵院士的一位组员帮了大忙。

    

    这个全新的下颌进气道与圆锥前体一体化研发,以及超音速流体力学仿真软件,全是他一人之作。”

    

    “一个人?”林德元惊讶极了,这种反应也在卢文峰预料之中。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这位名叫许宁的年轻人,独自攻克了我们团队长时间未能解决的技术难关。”

    

    卢文峰叹了口气,坦诚地说:“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

    

    “真是一位奇才。”林德元感叹道,随后又好奇地问起两人是如何结缘的。“那你又是怎样联系上他的呢?杜院士通常跟其他单位关系更密切吧?”

    

    “他向《航空进展》提交了一篇文章,正好轮到我来审核。”卢文峰回忆道.“之前处理歼7相关资料时我们就已经相识了。”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般巧妙。如果不是许宁选择了那份期刊,如果不是卢文峰恰好成为了审稿人之一,那么这份珍贵的合作或许要等到几个月之后才会发生。

    

    思考了一会儿后,林德元若有所思地问:“既然杜院士已经退休多年,估计手上也没有太多正在的大项目了吧?”

    

    “应该是这样,”卢文峰点了点头.“可能还有一些小范围内的研究课题。”

    

    “这么说,这位天才还没找到一个能充分展现他才华的大舞台,对吗?”卢文峰终于明白了所长的意图。

    

    原来,所长想要挖墙脚。

    

    “您的意思是,我们能够……”

    

    “既然歼7F项目是我们自己出资启动的,那么在人员配置和经费使用上就更加灵活,很多事情只需要内部通知一下,不需要总公司那边点头。”

    

    林德元显然已经有了计划:“我们可以给杜院士的研究团队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比如提供五十万甚至八十万的资金支持。这样,他们就能深入参与我们的歼7F项目。

    

    一旦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等那位天才毕业时,我们就有很大机会将他招入麾下。”

    

    卢文峰心中暗想,这些搞行政的人真是心思深沉。不过,他没说出来,因为他自己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与此同时,在杜亦熵向603所的周永航提出请求后,事情进展迅速。

    

    不到十天.“大展弦比平直翼的颤振模拟与主动控制”这项先进技术就被正式提报,并且许宁的名字排在了完成人名单的第一位。这件事带来的正面影响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