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小科普——明朝军权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关于明朝的军事机构。m.shangyuewu.com

    前面提过锦衣卫跟厂卫。

    没有提明朝的另一个分量更重的——京卫,这里补充一下:

    【京卫】在明朝的前期大部分由皇帝直管,部分由五军都督府及兵部管辖,职能定位类似于禁军。最高职务是“都指挥使”。

    朱元璋时期设四十八个京卫。

    朱棣迁都至北京后增加到七十二个京卫,人数扩编至近三十万人。

    以后也有部分调整,但大致就是在七十二这个数目的左右。

    这些京卫的卫级别不一,人数也有差异。

    有的相当于地方都司,有的也就与地方卫所级别平级。

    普通京卫一般下辖五个千户所,这是标配,却不是定例。

    京卫相对于锦衣卫跟东厂,职责单一一些,但这三个军事机构基本上就涵盖了皇帝的整个日常,将皇权包裹得严严实实。

    ~~~~

    但明朝的军队还远不止京卫,锦衣卫跟东厂。

    明朝军队有三大系统。

    朱元璋时期:,创“卫所制”,分为“京卫”和“地方卫”。

    朱棣时期:新设“京营”。

    从此就是三个系统并存,一直到明朝灭亡。

    【京营】——追随朱棣起家的军队,当初发动“靖难”夺位的嫡系部队,直属皇帝管理。

    几次北征,基本都是京营完成的。

    京营中的兵士被称为营兵。

    京营分为三个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

    这三营,比任何地方卫所的装备及战力都要强,属于典型的野战部队,在多次北征后,负责卫戎京城。

    京营最高军职是“提督”,后改为“总督”,授“总督京营戎政”印信,一直到明末都是由功臣勋贵担任。

    三个营的头头——主将、副将、参将、游击、佐击将军。

    主将及副将很好理解,相当于带领中军主力,参将则是带领辅助部队。

    游击和佐击类似于机动部队,有点作战功能上的意思。

    品阶也是根据主次进行划分,但都归主将和副将管辖,下面的各个军职不一定有直接隶属关系。

    每个营下面设随征千总、随营千总、选锋把总、把总、总旗、小旗。

    在朱棣时期,京营、京卫、地方卫所,三大系统里面,只有京营是精锐部队。

    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三营一起配合作战形成习惯以后,一加一加一不只是等于三。

    可惜的是这支大于三且配合度特别高的最精锐部队,在“土木堡之变”之后,被消耗殆尽。

    之后的各省内乱及边关战争,绝大部分都是由地方卫所军队进行征讨,京营彻底已经沦为养老院,从此退出了战争舞台。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后果,远远不是失去最精锐部队这么简单。

    在当时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虏后,于谦以文官身份成功领导“北京保卫战”,从此以后大明朝的兵权就被文官集团牢牢把控。

    明朝的皇帝能直接指挥调动的只有锦衣卫和京卫。

    皇帝要调动任何的边军都要经过内阁和兵部同意。

    明朝军队战斗力从这里开始在下坡路上狂奔。

    ~~~~

    京营废了,可明中后期国内国外没有消停过,内地地方卫所的编制,并不适合多兵种的大兵团作战。

    为此朝廷需要将各省镇地方卫所进行临时组合,采用京营的编制,作为临时职务,加封某人为总督之类的去征讨平叛。

    总督之类的临时职务,在战争结束后,本是都需要由朝廷收回。

    地方卫所的军士也要回到之前的驻地。

    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没有收,或是根本收不成,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早期是因为叛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直处于对峙状态,随时可能爆发,朝廷没有收回,后期嘛,朝廷及地方更加糜烂,干脆也就懒得收了。

    总督完全成了定制,一般都是管几个省或几个镇,统一提督军务及民政。

    这些临时职务跟内地卫所军职及机构并存。

    管理上就越来越混乱。

    军职混乱导致管理混乱,腐败就越发有空子可以钻,为了腐败,临时的跟地方的会产生摩擦,最后就是指挥严重不统一,互相扯后腿。

    以抵御漠北为例:

    朝廷从各个军镇卫所抽调组成大军。

    这支大军上面的最高领导是军、政一把抓的总督。

    下面则带领各自军队的统帅,这个统帅被称为“总兵”。

    像来自山东的叫山东总兵,来自山西的叫山西总兵。

    理论上各管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