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很冤的匠人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久而久之,三十几年下来,匠户,依旧自认自己属于贱籍不配科举。

    默认士农工商这么一个把他们全部框在里面的说法。

    事实上,先帝讨厌当官的,其次是商人。

    这两种人,他都没有单独给他们设户籍,更别提给他们做任何的先后排名了。

    先帝最喜欢农民,最爱给农民减轻负担。

    比如说田赋低这个事,历朝历代,就属洪武朝最低了。

    只是先帝想法太天真。

    他再怎么想爱重农民,执行到下面,老老实实种地的人依旧生活得最苦。

    整个大明朝,要徐氏说,实际排序是士商工农。

    士大夫永远是过得最好的那一波人,他们身后的金主就是这些打着地主的名字将生意买卖做遍了全国的江南大商贾。

    大商贾在这些在朝为官的士大夫各种政策的倾斜下挣得盆满钵满,小日子别提多好了。

    工匠有手艺在,挣不了大钱,还要频繁被朝廷征召,勉强能混个温饱。

    只有大部分的自耕农日子过得最苦,天灾人祸,徭役赋税,全都在他们身上肆虐。

    任你说破了天去。

    就算一个九品芝麻官,不贪不污,不收常例银,他们的日子也比苦哈哈的农民在地里刨食,每一季都要看天吃饭,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徭役需要他们去服的强。

    农民现在有了番薯这种高产的粮食,也算是能缓一缓,把日子过起来。

    就剩下很冤的匠人了。

    特别是这种术业有专精的匠人。

    明明人家踏踏实实干活,却成了最卑贱的人。

    就欺负人家老实呗。

    分明还是文人的那种愚民之计。

    让这些人就是自认低贱,不敢提要求,也不敢争任何的权益。

    另外一个,整个大明朝的人都默认他们是贱籍。

    即便他们里面有聪明的人,意识到他们实际并不是,也很难去参加科考。

    在科举第一关——县试当中,报名应举者需有本县廪生作保,而且每五个本县考生还要联保,为的就是防止有真正在贱籍的考生混进来。

    如果被证实是贱籍应举,那么作保廪生将被取消功名,判罚流配。

    其他四个考生则连坐,终生不得应举。

    为了避免这种被连坐的风险,没有廪生会给匠籍的人作保。

    更不会有本县考生给他们联保。

    这种民间对贱籍跟良籍的划分,就彻底断了除了民籍之外所有人的考举之路。

    少了那么些人竞争这有数的进士之位,既得利益者,哪怕明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也不会提出来改进。

    “被你这么一说,不光是匠籍很冤,灶籍跟军籍也一样啊!”

    朱棣身为一个爱好打仗的军中人,天然的军中人立场,觉得,这事,军户比匠户还冤。

    徐氏不说,他是真没想起来为啥没有军人去考举这事。

    大型的卫所都有启蒙的学堂,军中的小孩是能去读书的。他一直以为是大家读得不咋样,考不过,所以没人去考。

    就像他,他要是去考科举,一考一个不吱声。

    合着,又是他爹的锅?

    良籍贱籍这事,腐朽了?

    “都差不多吧。以前没说是我们改不了。你爹不是个听劝的。”

    徐氏很实际的回道。

    “那我们现在要改?”

    朱棣倒不是不想改,反正又不是他费心费力。

    就是现在好像全盘推翻了他爹的很多东西,总觉得他爹的光辉形象,正在一点点坍塌。

    “不是已经在改了么?特别是军户。你以为国子校是干嘛的?波——”

    徐氏看着傻不拉几的朱棣就觉得特别可爱,凑上亲了一口。

    “我家皇后娘娘可真的不愧有女诸生这样的美名,皇上我,自愧不如!!我又后知后觉一回!”

    朱棣摸脸,把徐氏拉到自己的怀里坐着。

    “没,皇上是洪福齐天,挡都挡不住!”

    徐氏乐。

    加武举这事,朱高炽其实也没想那么远。

    他跟她说过,初衷就是觉得该储备一点武将。

    谁能知道朱棣在朝上吼着吼着给扩大成国子校了呢?

    就这神来之笔,画得实在妙不可言。

    除了现在的军权抓在了朱家人手里。

    未来的国子校培养出来的人也全是朱家人的嫡系。

    并且会源源不断。

    这事还遏制了朝臣伸向军队的手,让朝臣企图派文官掌控军队的想法直接落空。

    “那也得管用啊,有些人教都不一定教得会,也不定对我们朱家忠心。”

    朱棣没有徐氏这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