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物以稀为贵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宫中两大巨头走了。

    朱高煦这会远在海外,而朱高燧则是被朱棣安排去京城驻守,防卫北元。

    受命监国的自然是朱高炽这个大皇子。

    张欣的活没变,还是管着后宫这一摊子事。

    这会两口子一人霸占一张书桌,各干各的活。

    张欣这边简单,每天都是差不多的事情,安排完了就开始胡思乱想。

    婆婆跟着公爹御驾亲征这事,她不是很担心。

    婆婆去了,公爹反而不会太冲动,这样两个人都相对安全。

    朱能跟张玉也是能打的。

    张玉的儿子张辅也跟着一起,这位本来就是打安南的主力。

    为了朱能不要中途暴亡,张欣加塞让徐氏把幺娘带上了,如果还是救不了,只能是时也命也。

    这安南,上辈子就打得不难,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拿下来了。

    陈家绝嗣,公爹只能在安南重新设立郡县,还建了交趾都指挥司。

    只是,这事吧,当时张欣是觉得有利有弊的。

    利在开疆辟土,利在公爹威名远扬。

    弊在安南不服造成的种种麻烦。

    安南人自立为国四百年,突然亡国成了明朝的一个行省。

    从此叛乱此起彼伏,没有一年是消停的,朝廷起码有十几万军队反复的被拖在安南打仗,军费年年都是百万起步的支出。

    从永乐朝一直到宣德朝,在瞻基把交趾都指挥司废掉之前。

    朝廷没有在安南这块疆土上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是不停的拖后腿,既费钱又费人。

    屁大点的地方,怎么就有那么些人,奋不顾身的一直在反抗,他们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

    诺大一个明朝朝廷都觉得有负担的军费支出,安南就没有?

    而且交趾都指挥司设立以后,朝廷并没有盘剥安南本地人。

    相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交趾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给点,海外国家来朝贡,也大多数会在交趾补给。

    公爹还在交趾办学,交趾的优秀生员都能直接进国子监读书,这些人来往路费,食宿,在京师的生活开销全都是朝廷给的。

    种种福利政策不遗余力,还是没有养成。

    这里面必然有问题。

    这会张欣懂了,还是文臣的手笔。

    永乐朝,张欣对外面的事不算特别了解,交趾的叛乱具体如何,她不太知道。

    但朱高炽登基前后的事跟儿子继位以后的事,她是知道的。

    两辈子结合在一起看,事情很明了。

    ~~~

    七月,公爹在北征返师途中的榆木川病死。

    当时交趾的那位叛乱头子黎力,已经被公爹的人打得只剩几百号人,逃到了老挝。

    九月,保定候孟英跟荣昌伯陈智准备杀到老挝,斩草除根,被朝廷一纸敕令叫停。

    还是九月,镇守交趾十八年的布政使兼按察使黄福被调回了京师。

    公爹崩逝,朱高炽继位三个月内,公爹留在交趾的人,全部被调走了,文官武将跟镇守的太监,内阁换了一个新的太监镇守交趾。

    这些调令,是内阁没有通过朱高炽发的,还是朱高炽下令发的,张欣不清楚。

    但结果就是,打了十八年的仗,花了数不尽的钱,最能终结安南乱象的时候——人全撤了。

    转眼第二年,那位安南的造反头子黎力就能率八万人攻打昌江城。

    要知道一年前,他手里才几百号人!

    瞻基那会已经登基,不得已,派人重新打一遍交趾。

    派出去的还都是原来公爹的嫡系部下。

    总兵安远侯柳升,陪公爹五次北伐,都全须全尾的人,刚刚到镇南关就中埋伏,阵亡。

    副总兵保定伯梁铭,在军营中暴毙。

    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李庆,京城人,第二天,也在军营中暴毙。

    柳升的东路军,七万人,第三天就全军覆没。

    另外的西路军,国公沐晟掌着,进攻找不到敌军,退守退哪里都被埋伏。

    而当时,朝廷所有的军队调度归兵部负责。

    杨士奇,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

    当时给朱瞻基的说辞是,北人,不适应南边的气候,暴病是正常的,西路军不熟悉当地情况,被包了饺子也是正常的。

    张欣估摸着那会,儿子应该是已经明白了。

    但是怕张欣担心,没有将这里面的猫腻跟张欣说。

    去一趟交趾,就死了好几个公爹留给他的人,不是排除异己是什么?

    但儿子也没办法,他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没有办法跟内阁对抗。

    于是干脆就弃了交趾。

    整个宣德朝那十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