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雏凤新啼鸣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紫禁城内,金銮殿上,一缕晨光穿透殿门,照耀在龙椅之上。朱常洛端坐其上,目光炯炯,俯视着殿下群臣。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集大家来,是为了商讨科举改革一事。“朱常洛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孙承宗便应声而出,“陛下英明,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臣以为,改革势在必行。“
朱常洛微微点头,目光转向一旁身着官袍的徐光启,“徐爱卿,你主管钦天监,对格物、算学颇有研究,可有什么想法?“
徐光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如今科举考试只注重四书五经,却忽视了实用之学,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多是空谈理论,缺乏实际能力。臣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数学、科学等科目,选拔真正能够为国家效力的人才。“
徐光启的话音刚落,钱谦益便站出来反对,“陛下,万万不可啊!科举制度乃我朝祖宗基业,沿用至今已有数百年,岂能轻易更改?增加数学、科学等科目,实乃离经叛道,有辱斯文!“
钱谦益身后,一众旧科举势力的官员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之声在大殿上此起彼伏。
“陛下,科举改革事关重大,还请陛下三思啊!“钱谦益语气坚决,试图阻止这场在他看来是“洪水猛兽”般的改革。
朱常洛面对着反对的声音,眼神坚定,他缓缓站起身,双手撑在龙椅的扶手上,环视了一下群臣,缓缓开口说道:“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他的话语一顿,目光如炬,“但……“
“但祖宗之法亦需与时俱进!”朱常洛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势在必行!我大明王朝,人才济济,却囿于僵化的制度,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长此以往,国之危矣!”
朱常洛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面露不服之色的官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要的不是只会吟诗作赋、满口圣贤之言的书呆子,而是能够经世致用、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改革科举,选拔真正的人才,才能开创盛世,造福百姓!”
他的这番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回荡在大殿之中,久久不息。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被他的决心所感染,开始低头沉思。
孙承宗见时机成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改革之事,也需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不如先选取部分地区,试行新科举制度,待取得成效之后,再行推广,如此,既可平息争议,也可稳妥推进改革。”
朱常洛听罢,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徐光启,“徐爱卿,你以为如何?”
徐光启躬身答道:“孙阁老所言极是,臣附议。”
朱常洛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终停留在钱谦益身上,“钱爱卿,你还有何话说?“
钱谦益感受到皇帝的目光,有些不甘地低下头,他知道,大势已去,自己无力回天。
“既然如此……”朱常洛环视群臣,沉声说道,“那就……”
“既然如此……”朱常洛环视群臣,沉声说道,“那就先在江南地区试行新科举制度,徐爱卿,此事便由你全权负责,务必事无巨细,向朕汇报。”
“臣遵旨!”徐光启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知道,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改革,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必将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将这里选为试点,再合适不过。消息传出,江南的读书人议论纷纷,有人欢欣鼓舞,认为这是打破旧制度枷锁,展现自身才华的良机;也有人固守成规,对新制度充满了质疑和抵触。
徐光启深知改革阻力重重,但他并未退缩,他亲自前往各地宣讲新政,阐述改革的意义和目标。他废除了八股取士,增设了算术、格物、农学等实用科目,并命人编纂新的教材,力求将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新的考试科目,吸引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考生,他们踊跃报名,积极备考,希望能在这个新的舞台上,一展抱负。一时间,江南地区掀起了一股学习新知的热潮,书院、学堂人满为患,各种新式书籍供不应求。
徐光启看着这一切,欣慰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改革的种子已经播撒下去,假以时日,必将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却暗流涌动。钱谦益回到府邸,面色阴沉,一言不发。他望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山水画,眼中闪过一丝阴狠的光芒,“哼,想动摇我等的根基,没那么容易!”
他猛地转身,对着门外低声吩咐道:“去,派人去江南……”
钱谦益阴沉着脸,压低声音对心腹说道:“去,找些生事之人,散播谣言,就说这新式科举,不过是徐光启为笼络江南士族,排除异己的手段!”心腹领命而去,很快,各种流言蜚语便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
“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