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从湖南长沙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轻金属专家潘复生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镁合金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提供了外部动力和方向指引。

    在其求学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和影响不可或缺。

    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更培养了潘复生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潘复生传承了导师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不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6月,潘复生进入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3月,潘复生回国后担任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995年10月,潘复生作为客座科学家,前往德国国家材料所。

    2002年11月,潘复生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千叶大学。

    2004年12月,潘复生担任重庆大学轻合金中心主任。

    2008年10月,潘复生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院长。

    2017年,潘复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潘复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诸多关键影响。

    潘复生在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从讲师逐步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使他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深化自己对材料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

    教学相长,通过指导学生、解答疑问,潘复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加精准,为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材料领域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

    在国内工作期间,特别是担任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以及轻合金中心主任等职位,让他能够专注于材料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轻合金等方面的研究经验。

    这使他在国内材料学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为解决我国材料领域关键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他在行业内赢得了声誉。

    潘复生多次前往德国国家材料所、日本千叶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让他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材料研究理念、技术和方法。

    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还使他能够将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内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了他在国际材料科学界的知名度。

    潘复生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统筹科研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科研项目。

    这种管理经验有助于他组建大型科研团队,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他在镁合金等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成为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从教学到科研,从国内研究到国际交流,再到科研管理,这些经历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他在轻合金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学术贡献不断提升,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终助力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潘复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轻金属专家,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潘复生院士尤其专长于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复合材料、稀土和复合矿综合利用、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薄带铸轧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潘复生院士提出高塑性镁合金设计新理论,开发出多种高塑性高强度新型镁合金材料。

    如在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上应用的大规格复杂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适配构件,相比铝合金构件减重超三分之一,它具有良好的阻尼减振性能,可确保飞船载荷设备运行更稳定。

    潘复生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一体化车身铸件、新能源车电池箱盖等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结构件。

    这些构件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最大的镁合金汽车压铸结构件,与常用铝合金铸件相比力学性能相当,减重32%,展现出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前景。

    潘复生院士长期致力于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等镁基储能材料研发,推动了其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国家能源转型提供重要的储能材料支持。

    潘复生院士编着的《高塑性镁合金材料》中英文版,系统概括了其团队在高塑性镁合金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为新型镁合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潘复生院士牵头率领研究团队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余项,推动了镁合金领域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科研之路解码

    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