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半段”席上的陌生客人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台长陈峰的老家有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名字——歌山镇;除了市区的两个区之外,永阳市下辖的其他九镇十二乡里边,歌山镇的镇区距离市区最近。

    在去往歌山镇的车上,陈峰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向同车之人科普老家的历史。

    “歌山镇以前其实叫隔山镇;这个名字的本意其实就是这个镇和市区——也就是以前的县城——只隔了一座山岭,距离非常近。后来叫着叫着,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实在粗陋不雅,所以就改成了歌山镇。”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七,陈峰老家做“半段”的日子,也是早在一个月前就“预约”好的采访。身为电视台的台长,他直接打起亲临一线组织民俗活动新闻采访的旗号,一大早就亲自开车带着下属出现场。

    怎么能说这样的电视台长不敬业呢?

    只是同车的大林、山妹、糖片儿的情绪就不像陈峰那么高了;中秋假期刚结束,两个小姑娘显然是放假时候玩得太忘形了,这会儿心还没收回来呢!至于大林,他情绪不振的原因跟她们不太一样,只是外人看不出来,也被归类为“假期综合征”了。

    “看来改名字的那个人很有诗意啊!”糖片儿接了一句,也不知道是单纯嘴快夸名字好,还是想通过夸名字拍领导马屁。

    听着陈峰的科普,大林恹恹地问:“我听说‘隔山’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另一个说法?”

    这就属于没什么眼力劲的行为了;领导做科普的时候你提出计划外的问题,要是领导不知道答案,岂不是让人下不来台?

    幸好,陈峰肚子里还是有些货的,尤其是关于自己家乡的典故,他还真知道答案。

    “另一个说法就要提到闽王王审知了;据说他曾在闽江上训练水军,有一次率军从闽江进入支流小樟河,一直走到河道变窄无法通航战船的地方,才登岸宿营。其中一支部队走陆路沿着河岸向上游走,翻过一座山后发现了一大片平坦的河谷,于是就地扎营镇守。因为跟王审知的中军帐隔了一座山,于是那个营地就被叫做隔山镇;后来军队撤走之后,当地也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

    陈峰说完,糖片儿又是第一个捧哏的:“哇,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多了点历史的……诶,大林哥,那个词怎么说的?”

    “厚重感?”大林依旧懒洋洋地。

    “对对对,就是这个,历史厚重感。”糖片儿作为外地人,倒是对永阳的历史典故充满了好奇心,很快又把主意打到一直不说话的山妹身上;

    “山山,你以前不是跟我说过,你们岳井章氏也跟闽王王审知有关吗?”

    山妹咕哝着,回应得并不热情:“嗯……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细说啊……”糖片儿催促。

    山妹被催得没办法,随口答道:“就是我们老祖宗以前是北方人,跟着王审知一起入闽的。后来是在王审知手下做到宰相还是国师来着,好像还是两朝元老;他退休以后就定居在岳口镇的岳井村了,然后就有了我们‘岳井章’。”

    “那你知不知道,你们‘岳井章’的老祖宗也跟我们歌山镇有一点关系?”陈峰笑着问。

    “啊,有吗?我不知道啊。”山妹两眼茫茫然,糖片儿也是一脸的好奇。

    果然,学问越是做到深处,学渣和学霸的区分就越明显。历史典故自然也是学问,你看学校里不都有个历史课么?

    陈峰开始给两个学渣讲课:“你们章氏祖先退休的时候,首选的定居地点就是歌山镇,当然了,那个时候叫隔山镇。”

    “那怎么没住下来,又跑到岳口去了?”

    “因为离福州太近了啊。”陈峰接着解释,“王审知去世之后,他那个小朝廷里边,儿子、义子争权夺利,你们章氏老祖宗身居高位,全都看在眼里,也是害怕被动乱牵连进去。隔山这个地方沿着小樟河顺流而下入闽江,一天就能到福州,战船都能开上来;这么近的距离,住着实在不放心,所以才带着一家老小溯流而上近百里,搬去了岳口镇。”

    “噢……”山妹发出无意识的感慨,丝毫也没为自家不知道自家老祖宗历史,反而要外人给自己科普而感到不好意思。

    谈谈说说,车子已经开进歌山镇,到了陈峰的老家九莲村。

    村口处就是一座重修起来的古代牌坊,进村大道笔直从牌坊下穿过,直通陈家祠堂。

    祠堂前的空地上人声鼎沸。大人们忙忙碌碌,男男女女各司其职;没到入学年龄的小孩子们没了管束,成群结伙撒了欢似的乱跑。

    一张张十二人大圆桌从祠堂门口一直排到水泥路上。下了车的大林粗略一数,只视线之内的就有四五十张;这还不算排在祠堂天井里的那些。

    “这么多人啊?”糖片儿是个藏不住话的性子,一下车就开始咋呼,“该不会全村的人都来了吧?”

    陈峰的父亲已经快七十了,头发斑白,精神矍铄,走过来迎接客人;正与大林寒暄的时候听到糖片儿的问题,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