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去接知青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万人嫌到六零年代后》 

    叶榛转身回家。

    大队长以为他说得不够清楚,下意识喊:“榛儿——”

    “不去!”叶榛甩下两个字就进院。

    大队长呼吸一顿,气得大吼:“老叶,你家——”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老叶一脸爱莫能助,“我可不敢当孩子的家。”

    大队长不吃这套:“叶榛考学那年咋没见你这么说?”

    哪壶不开提哪壶!老叶掉头就走。

    叶榛她爸想打圆场,叶榛她叔跑回来,“榛儿那时候才十六,不对,十五岁半,懂个啥。”说完靠着树穿上跑掉一半的鞋。

    大队长:“现在不也没成年?”

    叶榛冬天生的,算起来才十七岁半。老叶头之前说叶榛去供销社当临时工,就是因为她还没成年。过了冬至满十八岁再给她转正。

    大队长的话让叶榛的小叔语塞。

    叶奶奶道:“咱大队又不是只有你和我家榛儿会开拖拉机。”

    叶榛的叔脱掉鞋拎起来打量:“坏了,我回屋换双鞋。”说完就走。

    依墙靠树歇息的几个年轻人眼中一亮,一个说他今儿得相亲,一个说得走亲戚,还有一个说家里来客走不开,话音落下立刻走人,恐怕耽搁一秒就被大队长叫住。

    大队长气得跳脚骂娘。

    小队长道:“我倒是没啥事,可我不敢用摇把啊。”

    “你闭嘴吧。”大队长嫌他是个没出息的埋汰玩意儿。

    叶榛家邻居眼珠一转,有个想法:“从咱们队到火车站不近啊。一来一回要半天。车开起来那小风一刮脸皴的跟老树皮一样谁爱去。有空在家歇着不好吗。”

    大队长天天跟村里的老少爷们打交道,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不知道谁什么德行。他瞬间听出叶家邻居言外之意:“算半天工分!”

    走远了的几个年轻人停下,回头问:“一天呢?”

    “滚犊子!”大队长脱口而出。

    几个年轻人转过身挥挥手各回各家。

    叶榛的邻居道:“算一天工分,我叫——”

    邻居的闺女打断:“你叫啥?爹又不敢开拖拉机!”

    “我跟他一起去。”

    “说得好像你会?离合、油门分得清吗!”

    大队长皱着眉叫娘俩闭嘴,转向叶榛的奶奶:“榛儿年龄小,她过去想咋办咋办,逮住人打一顿也没人跟她计较,就叫榛儿去吧。”

    老太太跟聋了一样,蹲下把被野猪踩散的树枝拢到一起,冲大儿子招招手,叶榛她爸把柴搬院里。叶榛的小婶把铁锨放墙边——农家不缺这玩意,放外面没人碰,然后提醒婆婆洗脸洗手准备吃饭。

    其他社员闻言也嚷嚷着该吃饭了。

    永安生产队分四个小队,叶榛所在的二小队队长问大队长:“那猪呢?”

    “放这儿。饭后再说。”当务之急是安排人去火车站接知青。

    大队长朝左右看去,会开车的都他娘走了,周围全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老弱妇孺和一群没出息的壮劳力。

    大队长怒气上头:“不回家吃饭瞅啥呢?”

    社员们不怕他,嬉皮笑脸当没听见。

    大队长眼前发黑险些气个仰倒!

    明年选队长,这个大队长谁爱当谁当!

    给这些老祖宗小祖宗当管家,他得折寿十年。

    其实说起来也不怪乡亲们。

    永安生产队南边两公里外有个农场,以前很多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兵团农场,投身于垦荒事业。

    二十年前永安屯到城里的路都是泥土里,一到下雨下雪就没法出行,小鬼子扫荡都不爱来。十年前知青和垦荒的军人把路修好,瓢泼大雨老叶头也可以骑车送件。

    那个时候农场听说永安生产队缺老师,还安排两个知青给村里的孩子上课。其中一部分知青同农场军人结了婚就留下来,有一个现在还是永安小学校长。

    得了知青这么多帮助,社员们自然很感激。

    去年秋来了一火车知青,农场的车一趟拉不完,大队长听说这事主动提出开拖拉机套宽大的板车帮忙接。

    好家伙,下了车就打起来,一个个跟乌眼鸡似的。打架的两拨知青被兵团营长按下去,没消停三天,跑到山上碰到狼群不躲,反而迎狼而上。

    幸好附近生产队都有枪,听到狼嚎拎着枪过去把人救下来。

    这还没完。

    过了大半个月掰苞米,一群知青边掰边玩,不知道的还以为秋游呢。

    生产队跟农场的地隔一条路,社员们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对这批知青感官不好。苞米收上来开始挖种在旱地的红薯,白天看知青干活挺好,谁知晚上翻墙出来烤红薯。

    大队长起夜闻到浓烟以为着火了,把老少爷们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