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嬴政:刘邦,朕对你感兴趣了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嬴政顿时对刘邦越来越感兴趣了。

    他早已从天幕中知道,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是刘邦建立了汉朝。

    于是,他下令让手下四处搜寻刘邦的踪迹。

    只可惜,请回来的那些名为“刘邦”的人,个个看到他都唯唯诺诺,一副害怕得要死的模样。

    这些人,必定不是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

    他寻刘邦,又不是要杀了刘邦以绝后患,而是想要为他所用。

    既然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那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想到这里,嬴政继续看向天幕。

    他很想知道,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刘邦的优点,到底有些什么。

    ......

    洪武年间。

    朱元璋可是刘邦的铁粉了。

    他已经开始在细数刘邦的优点了。

    汉高祖刘邦,起于微末,斩白蛇起义之时,已经年近半百。

    这个年纪,在那个时代基本上就应该要安享晚年了,而刘邦却能坚持创业,而且还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愈挫愈勇的心态和意志怎能不让他心生敬意。

    相较于秦始皇、唐宗宋祖等帝王,刘邦几乎是毫无背景可言。

    刘邦却能带着一群出身乡野的屠狗、吹丧之徒等人白手起家,最终成就大业。

    而刘邦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自矜功伐。

    刘邦能够审时度势,以柔克刚,用宽仁之道逐步瓦解对方势力,最终赢得天下。

    这种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战略眼光,正是他所追求的治世之道。

    简而言之,刘邦在他心中,就是拥有治世之德,能安万世之基的明君典范。

    朱元璋忽然又想起一桩旧事。

    在他还未登基之时,他曾招待李善长喝酒。

    酒酣耳热之际,他问李善长,他们如今到处打仗,这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当时说的那番话,他至今记忆犹新。

    李善长说,秦末大乱,刘邦起于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戮,仅用五年便成就帝业。

    如今元朝四分五裂,他是濠州人,距离刘邦的老家沛县也不远,山川相连,王气都聚集在他身上。

    若他能效仿刘邦,平定天下定是易如反掌。

    于是,他和李善长越谈越投机,酒也越喝越痛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番话,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盏指路的明灯。

    刘邦有汉初三杰,他也慢慢培养起了一套与刘邦时期相似的夺取天下的核心人才。

    再后来,他总是喜欢将一些读书人聚集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

    而他也总喜欢以汉高祖的事迹为例,甚至认为汉高祖比唐太宗更为优秀。

    他希望大明的读书人和臣子,都能推崇汉高祖。

    此刻,他有些理解了后人的意思。

    汉高祖刘邦,可不是史盲鉴定器吗!

    不懂汉高祖的元末群雄,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而他懂了汉高祖,所以他才能以破碗开局,开创大明王朝!

    ......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说一下。】

    【首先,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统御包括“汉初三杰”在内的众多卓越人才。】

    【本质上就是因为刘邦在多个领域中的造诣都非常高,这使得他能够与大家的思想高度保持一致,才会互相认同。】

    【以张良为例,他之所以要入刘邦麾下,就是因为张良发现自己的战略思想刘邦完全能够理解并认同。】

    ......

    张良听到天幕提到自己,随即陷入回忆当中。

    他是为何会心甘情愿跟随刘邦呢?

    秦末乱世,身为韩国世家的他,心怀复兴故国的宏愿,却屡遭挫折,四处碰壁,内心充满了焦虑与自我怀疑。

    而此时,正好有两大义军首领,一个是刚取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一个是一路屡败屡战的糟老头子刘邦。

    张良虽身处韩国,却时刻关注着刘邦动向。

    刘邦挥师西进,一路上打了不少仗,有胜有败。

    若是胜利,就会收服一些人,若是失败,就绕道走。

    他认为刘邦这种打法没有章法,永远都打不到函谷关,项羽必将是那先入关中,问鼎中原之人。

    所以,他一开始和刘邦相遇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辅助他,只是单纯觉得刘邦这人挺聊得来。

    其余的人水平不够,听不明白,总会觉得他在吹牛逼。

    但刘邦听了以后则是会思考,接着会继续说,对,我觉得可以这样这样。

    所以他本来是要去见景驹的,遇见刘邦后,两人一番畅谈,于是他便很快决定追随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