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异常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距离火星15号探测器,下钻任务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钻头也早就打到了810米的极限深度。m.chuangshige.com

    对于钻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岩石样本分析,到没有什么超出意料之外的发现。

    但那436~454米之间的地下暗河,却给科学界带来非常新发现。

    在这个小生态圈中,目前一共发现了5种多细胞生物、24种微生物。

    其中的5种多细胞生物,包括一开始发现的“火星蝌蚪鱼”,其他4种分别是“热泉褐藻”、“红水母”、“透明水螅”、“吸石虫”。

    这些多细胞生物,和二十几种微生物,共同组成这个小生态圈。

    其中的热泉褐藻,可以利用地热能和水体中的矿物质进行生长,在该生态圈中,承担着生产者的生态位。

    吸石虫,形态类似于珊瑚,本身是动物,但属于自养型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也生产者的生态位。

    红水母则以吸石虫的幼体为食物,透明水螅则吃热泉褐藻为生,占据初级消费者的生态位。

    最后的火星蝌蚪鱼,则以红水母、吸石虫幼体、透明水螅为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

    那些微生物则承担着分解者的生态位。

    不过荧惑真菌似乎不太适应这种环境,并没有在该生态系统中,发现荧惑真菌的存在。

    其实在也在意料之中,在一系列研究中,封闭的液态水环境中,荧惑真菌是不会繁殖的。

    也就是说,荧惑真菌并不喜欢海洋环境,它们喜欢的环境,是相对湿润的地表,但不能太过于湿润。

    在以往的上百次火星地表勘测中,联邦的科学家们发现,荧惑真菌的生存区域,往往是在地面的沟壑、山沟、断裂谷地等区域。

    它们通常隐藏在地表到地下35~58米的区域,等到夏季的中午,最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就冒出菌丝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错,荧惑真菌本身是有类似于叶绿体的细胞器的,这也是它们存在的手段之一。

    荧惑真菌的繁殖,就是每年夏季,通常都是在中午阳光猛烈的时候,一边利用菌丝扎根地下深处,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一边在地表,长出黄褐色的菌毯,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荧惑真菌的光合作用,并不会产生氧气。

    它们的光合作用模式,是吸收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微弱的太阳能,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这是第一步。

    当有机物和氧气产生后,荧惑真菌并不直接释放氧气,而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甲烷,产生类似于氧化反应的行为,将氧气消耗掉。

    其实荧惑真菌,就是一种自产自销的自养型生物。

    毕竟火星地表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生存下去,很多微生物都进化出独特的能力,来实现基因的延续。

    如果真的要像蓝星生态圈那样,那火星的微生物估计要完蛋。

    没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火星的微生物只能选择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成为自养型生物。

    就在黄凯旋、张茂生等人,忙碌着研究15号探测器的钻探数据时。

    隔壁负责火星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在水手大峡谷的中段区域,展开了钻探作业。

    火星33号探测器,是目前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中,最重的一个探测器,全部重量为58.36吨,上面搭载的各种仪器设备,也非常先进。

    这个探测器是去年八月份,才从月球专区发射过去的。

    虽然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也想进行一次极限钻探,看一看水手大峡谷的地层中,是否存在相类似的热泉生态圈。

    但33号探测器的工作安排,好没有到最后阶段,暂时还不能进行极限钻探。

    毕竟万一钻探过程中,钻头卡在岩层中,或者电机故障之类,那这台探测器就基本半废了。

    因此33号探测器,现在只能做一些浅层地表的钻探任务。

    就在33号探测器的工作组,百般无聊的时候。

    突然探测器的散热器内,通过传感器发出了自动警报信号。

    由于火星距离蓝星太过于遥远,存在漫长的通信延迟,车载超级电脑的应急系统,在启动了备用的核电池散热器后,向火星近地轨道上的通信中继卫星,发射了一道反馈信息。

    中继卫星,又将反馈信息转发回蓝星。

    等到33号探测器的蓝星工作组,收到这道反馈信息,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咦?”工作人员一愣,随即仔细翻看起这份反馈信息,然后又通知了小组长王安民。

    王安民看着页面上的反馈信息,以及二次分析出来的信息,露出不解的神情,他转过头来问道:

    “海涛,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