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零章 突破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难以接受。虽然攻下了寻阳城,军令状的事算是过去了,但是代价也太大了。关键是,这还仅仅是开始。

    

    思索之后,刘牢之觉得自已不能再这么被消耗下去。他向王珣提出了兵马于寻阳休整的要求。兵马死伤太过惨重,需得在寻阳休整,请求令派兵马顶替前军的位置往前进攻。

    

    王珣毫无余地的拒绝了刘牢之的要求,命令刘牢之的兵马继续沿江突进,前往夏口。要刘牢之务必扫清前往夏口的通道,以便大军主力随后抵达,攻占夏口。

    

    刘牢之大骂不已,却也不敢违抗军令。但他已经认定王珣在公报私仇,在自已的兵马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既不补充兵员,又不允许休整,这显然是要将自已的兵马当炮灰了。

    

    这种情形下,刘牢之只能将怒火埋在心底,下令兵马继续往西,为后续主力兵马开路。

    

    寻阳之战看似平平无奇,但其实意义很大。对朝廷大军而言,攻下浔阳郡,便有了西进的兵力物资和港口的基地。浔阳城距离夏口不过四百里,攻占此处,便是牢牢的站稳了脚跟,给后续进攻确定了锚点。

    

    借着寻阳城的辐射,左翼司马尚之的兵马也得以安然突进。寻阳城攻克之后的第三日,司马尚之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兵临豫章城下。至此,展开了全面攻占江州的态势和格局。

    

    而对于桓玄而言。桓谦并没有将豫州兵马撤到夏口,而是神来一笔的来到了寻阳。虽然最终没能守住,但却成功的拖延了前后五六天的时间。这对桓玄大军而言是极为宝贵的五六天的时间。

    

    当刘牢之不得不继续率军西进,朝廷大军随后挺进的时候,桓玄大军从江陵乘船顺流而下,仅仅数日,三万六千大军便全部抵达江夏,完成了集结。

    

    四月十三,刘牢之攻克沿江几县之后抵达夏口。四月十六,王珣率中军四万余抵达。双方完成了军力的集结。

    

    一时间,夏口左近云集了兵马十万余,小小的夏口城内外全是兵马。大江之上,千帆云集,战船密密麻麻。双方水军战船便有三百多艘,外加大量的运输船和各种小型船只,将江面上塞得满满的。

    

    一场旷世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不过,在夏口大战打响之前,司马尚之进攻豫章郡的战斗率先开始。

    

    从寻阳城撤退的三千五百多名守军没有撤往夏口,而是在桓谦的率领下撤往了鄱阳湖南边的豫章郡。这当然不是桓谦的自作主张,而是桓玄的命令。

    

    在攻下襄阳之后的第二天,刘裕便请求赶回豫章。临行之前,刘裕向桓玄和卞范之提出了增援豫章的请求。

    

    本来,桓玄的想法是,寻阳都可放弃,何况是内陆之郡豫章。集中力量在夏口迎敌才是最要紧的,要将全部兵力集结夏口决一死战。

    

    这一点也得到了卞范之的默许,卞范之也认为分兵守豫章意义不大。莫如集中力量,击溃朝廷兵马主力,方可令局势一举扭转。

    

    但是,刘裕给出了他的理由。

    

    “豫章郡绝不可失,此乃江州核心之地,辐射八郡之地,百姓数十万,地方圆千里。若任由敌人占据,则民地尽失,难以为继。此其一也。其二,豫章一失,敌军侧翼突入,甚至可以直扑荆州,乱我腹背。届时我必前后失据,举步维艰。况我新建火器作坊便在豫章,若被攻克,则一切都将白费。此其三也。我有信心守住豫章,将对方兵马拒止于豫章以东之地。将对大局极为有利。只需郡公给我数千兵马,我可令豫章稳如泰山。”

    

    卞范之听了刘裕的话深感有理。于是建议桓玄给予豫章兵马增援。数千兵马数量不多,但倘若能守住豫章,则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桓玄认为,刘裕怀有私心,他是豫章太守,所以才不肯放弃。但刘裕的话倒也有些道理。特别是那些冶炼炉和搭建起来的火药火器作坊以及大批的原料和工匠,都是极为宝贵的。所费兵马也不多,并不影响大局。所以便也答应下来,传令桓谦分兵三千前往豫章。

    

    桓谦接到消息的时候,正面临刘牢之的进攻。城池失守之后,便率残兵三千余退守豫章。

    

    刘裕在四月初赶回豫章之后,便立刻动员人力准备守城。豫章郡郡兵只有一千多,但是桓谦抵达之后,守城兵马近五千,有了一战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