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九章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晚饭之后,三人各自捧着茶围坐桌前,开始商讨起凶手的事来。www.ghjun.com

    先前派出去调查当夜之事的侍卫传回了消息。

    三月十五,也就是大婚头一日,从沈家的守卫,到城门的侍卫,以及当夜巡街的士兵,每个人的生平都被摆在了他们面前。

    尤其是于归出事之后,他们见过的人说过的话,事无巨细,都一条条列于纸上。

    于归瞧着这么厚的一叠纸,颇觉神奇。

    见晏秋池并未反对,她随手拿起最上方的一张看了看。

    这是沈家当夜当值的一个禁军,年三十四,上有双亲在堂,妻子亡故,下有两儿一女,盛和十三年入禁军……

    不过是些寻常生平,于归一目十行地扫过,直到看到某一行字时才顿了顿:

    建平二年冬,得礼部员外郎赏识,三入其家,酒醉后言辞冒犯员外郎之妹,受杖十八,鞭二十七,员外郎亲持条凳逐之,求饶不得,逃三条街。

    后避入兴仁坊钱家酒肆,误闯雅间,见其子与一少年在内,情态狎昵,衣衫不整,怒而教子,围观者众,再遇员外郎,又遭杖之,卧床三月方愈。

    这——

    于归读得目瞪口呆,但津津有味。

    这是哪位仁兄所写,莫不是将话本子误夹进来了?

    见她神色有异,晏秋池偏头看了一眼,明白过来:必是莫午所写,他立志不做暗卫之后就改行去写话本子,但因私下所写文辞不通,不得同僚赏识,于是一腔热情全投入了情报搜集,将呈递情报的密信当成了话本来写。

    晏秋池无意干涉下属的私人爱好,且莫午并未因此耽搁正事,便也听之任之,此时见于归感兴趣,他却有些莫名的窘迫。

    盛平王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决定扣掉莫午下个月一半的月例。

    他轻咳一声道:“这人啰嗦了些,让你见笑了。”

    于归还欲往下看,晏秋池伸手抽走了那张纸,递上另一张:“这才是重点。”

    这张和方才那张仍是同一人的字迹,叙述风格却大为不同,正经了不少,用词也变得简练。

    这是一张证词。

    据目击者所言,当夜曾在城外山脚下见到过一个女子,身形描述就是于归,看方向是往山上去了,而山上没有第二条路,只有断崖,断崖上有血,还有衣物残留,经查验正是沈于归当日所穿。

    而城门守卫口供一致,都称并未见过于归出城。

    人自然不会是凭空出现在城外的,最大的可能是将她藏于车中偷带出城,至于当夜出城的马车、牛车甚至婚丧嫁娶的队伍,都被列入了怀疑的对象。

    只是线索繁杂,追查尚且需要一些时日。

    于归听了半晌,试图在脑海中找到些熟悉的画面,但听到最后也没想起来分毫。

    看来她这个“失忆”,实在太彻底了些。

    晏秋池已经圈出了纸上的一些名字,这些人背后都牵涉着各方势力,轻易动不得。

    但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份名单明日一早就会出现在大理寺卿的案头。

    他要将水搅得更浑,逼真正的凶手自乱阵脚,跳出水面。

    于归往常身居内宅,很少接触政事,只听闻盛平王深受帝恩,但对于这个“深”,现在总算有了些实感。

    就算她再愚钝,也知道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查清这些有多困难。

    于是她支着脸感叹了一句:“传闻盛平王曾执掌听云卫,无论朝中还是坊间,事无巨细,皆过其耳,无一疏漏,果真不虚,王爷盛名在外,今日可算是见识了。”

    晏秋池并未纠正那个“曾”字,微不可见地弯了弯唇,眼中杀意尽褪,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到柔和。

    恭维的话他听过成千上百,但没有哪一句,如此令他心悦。

    一碟剥好的松子被推到于归面前,不等她说些什么,他便若无其事地又说起正事来。

    晏秋池怀中还有一封密信,他并未打算让于归看到。

    因大理寺迟迟未查清真相,甚至连尸身都毫无下落,此事越发扑朔迷离,洛阳城中已有传言四起。

    有说沈家小姐不愿入宫自尽的,有说她与情夫私奔途中遭弃的,有说她被奸人掳走的……

    总之都不太好听。

    这些传言尚需要些时间去清理,绝不会让于归听见半个字。

    灯火之下,于归忽然觉得晏秋池的脸色好像有些发白,她正欲细看,却听他开口问道:

    “于归,你想过报仇吗?好像报仇这件事,也一直是我在自说自话,那你呢?”

    她怔了怔,“我不知道。”

    报仇?

    这个词令于归心头有些茫然,她连仇人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报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