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国士之口,辩才无双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北军大兵围攻汉中,今蜀中一日十惊,文臣武将们分为了两派,一派想投降,一派想主战。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有刘巴、黄权、王累、张任等人;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

    主战派提议刘璋整顿兵马,严阵以抗北军;投降派则提议刘璋率州而降,明哲保身,不失富贵。

    刘璋一时犹豫不决,遂派张松到阳平关外的北军大营探听消息,然后再做应对。

    张松前脚刚走,诸葛亮安插在益州的耳目立即将此事报于他知晓。

    诸葛亮与刘备一番商议,遂决定亲自入川,来说刘璋共抗北军。

    入蜀之前,诸葛亮就知道,要说服刘璋力拒北军,决非一件易事。

    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来了。

    方行至蜀郡,诸葛便亮对随行的陈到耳语一番,令他先走一步,到剑阁去办一件要事。诸葛亮则带着刘备亲笔书信,孤身往成都进发。

    成都守将杨怀、高沛闻知此事,杨怀遂令高沛守关,自入州牧府,携信报于刘璋知晓。

    此时张松出使汉中未归,刘璋并不知北军攻取汉中之后,是否还有吞蜀之意,心下正忧虑万分,每日聚集众文武商议不止。

    闻听诸葛亮来访,及看过刘备书信,刘璋便命李严去迎诸葛亮来见。

    李严带着诸葛亮,一路入府进厅。

    诸葛亮立于阶下,偷眼观看刘璋:见其面相忠厚憨实,仪表谦和,果如传言一般,望之不似明主,心下暗付道:

    “观此人相貌,懦弱不振,非是有主见之人,看来此次不可好言相劝,只可以恶言相激,等他问时,我便这般这般……”

    堂上,宾主见礼,寒暄过后,刘璋问道:“你主派你到益州来,所谓何事?”

    诸葛亮从容答道:“今袁射窃国欺君,囚帝于许县,屯军于阳平关,蜀中局势已是危若累卵,我主刘豫州与将军同为汉室宗亲,心忧将军之忧,故而派我前来慰问。”

    闻言,刘璋心下略有感动,温声说道:“前些日子,我方遣使到汉中探听北军消息,使者至今未归,尚不知北军是否有吞并益州之意。是战是和,悬而未决,今日大家正在商议此事。”

    诸葛亮环顾堂上数人,问道:“将军您的意思是怎样?”

    刘璋道:“还没有定论。”

    这时李严站出来说道:“袁射拥兵百万,假天子而征讨四方,我们若不顺从,则名不顺。现在北军已经得到天下十州之地,兵强马壮,势不可当。以我之见,不如降袁,以为万安之策。

    厅下一半谋士附和道:“正方之言,正合天意。”

    刘璋沉吟不语。

    李严又道:“主公不必多疑。如果降袁,则益州民安政稳,主公家小也都可以保全。”

    刘璋目视诸葛亮,问道:“我听闻先生高卧隆中时,常自比管、乐,有济世安邦之才,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诸葛亮笑道:“刚才众人所言,实在是误导将军。天下人都可以降袁,只有将军不可以降。”

    刘璋奇道:“此话怎讲?”

    诸葛亮环顾众人道:“诸公降袁,不失荣华富贵,不失高官厚禄;若是将军降袁,车不过一乘,随从不过三五人而已,荣华富贵是断然没有的。”

    刘璋闻言恍然,屏退众人,独留李严和诸葛亮在堂,说道:“刚才众人所言,令我大失所望。而先生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但是袁射坐拥十州,又新得刘景升二十万兵马,其势之大,恐怕我们益州难以抗衡啊。”

    诸葛亮道:“向者宇内大乱,群雄并起,马韩侵关中,公孙据幽燕;吕布略青徐,曹操占中原;孙策霸江东,袁术守淮南。今诸人皆已平,仅剩我主与将军两个汉室宗亲。愿将军量力而行:若能以益州之众,与中原抗衡,不若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言,按兵束甲,面北而降?”

    不等刘璋说话,诸葛亮又道:“二十年前,天下将乱,先帝封将军之父为益州牧,为国镇守边州,于是将军父子经营益州二十余年,至今已历二世,使得蜀中民殷国富,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大好基业献于袁射,或能获得其重用,也未可知。”

    由于之前诸葛亮已经描述过投降后的局面“车仅一乘,随从三五人”,是以,刘璋根本不信“能获得重用”的话,于是反问道:“诚如君言,你主为何不降?”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昔日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我主刘豫州是汉室后裔,如果匡扶汉室不能成功,那就是天意,怎能屈居人下呢?!”

    刘璋听了这话,当即拉下脸来,拂袖而去。

    李严在一旁说道:“你主是汉室后裔,莫非我主就不是汉室后裔?先生此言,辱我主公太甚!”,

    诸葛亮仰面笑道:“刘益州何故不能容人?我自有破袁之计,他不问我,我也不好说,故而便以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