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九品中正制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当时间进入建安十九年的时候,虽然暗流仍在涌动,至少表面上,天下局势平静了下来。

    程远志知道,这样平静的局面,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天下间只剩三个诸侯了,大家都紧盯着另外两方的一举一动,在这样牵一而发动全局的形势下,孙刘两方都是小心翼翼,唯恐行差就错,被魏国逮到机会,各个击破。

    对于刚在益州站稳脚跟的刘备来说,首要大事是维持稳定,理顺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积蓄实力;对于孙权来说,天下如果无变,他图谋武陵的计划再完美,收复江东的意愿再迫切,都没有任何机会实现。

    而对于程远志来说,当务之急有两件事,一是严格把控历史“九品中正制”的误区;二是明确表态何时代汉自立。

    自从魏国建立后,天下大势彻底明朗起来,魏代汉的步骤也已经走了九十九步。

    所有人都意识到,剩下那一步是必然会迈出的。到底是是此时就代汉自立?还是等天下一统后再代汉自立?

    只有明确了态度,整个大魏君臣上下,才会统一目标,劲往一处使。

    邺城,魏王府,大殿。

    审配排众而出,拱手躬身奏道:“汉自桓、灵二帝以来,朝纲断绝,运数已终。天下有识之士皆言‘汉庭气尽,大魏当兴’。今诸夷皆灭,我大魏十分天下而有其九,正应此期,是故孙权在远称臣,齐气同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一直刚正不阿的田丰也出言附和道:“天下皆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暴涤秽为百姓所归望者,即天下正主也。今魏王以武平乱世,以德著四海,从戎三十年间,力挽狂澜于既倒,是为擎天一柱,为天下所归,当应天顺民,进位代汉!”

    程远志连连摆手道:“昔日周文王有天下三分之二,仍以臣事于殷,我生为汉民,世受汉禄,为救天下黎民于水火而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今刘汉虽因无道而衰,我却不可以威权而代之,若天命当真在我,我愿为周文王。”

    堂上众臣哪个不是人精?听这话里毫无代汉自立之意,便知程远志想把帝位留给儿子,于是,有人便私下里悄声说道:

    “魏王是想把帝位留给儿子吧……”

    恰巧,此时堂上突然安静下来,这人说话声音又比较大,被众人听了个真切。

    所有人的视线顿时齐齐望向左手边一处。

    说话之人附近的文武大臣们也不嫌事大,齐齐退后一步,将窃窃私语者给凸显了出来。

    程远志也听到了这句话,目光顺着众人的视线望过去,见说话之人是杨修,顿时心下了然。

    看破又说破,嘴巴还这么快,这么损,符合杨修的一贯作风。

    程远志本来是不想与其计较的,但殿上众文武的举动,又让他不得不有所表态,便拉下脸,沉声斥道:

    “德祖,大殿之上,何故妄言,还不退下?”

    杨修连忙拱手一礼,面有愧色,诺诺退下。

    程远志摆手示意众人继续议事。

    众文武见程远志风轻云淡揭过此事,并没有处罚杨修,顿觉失望。

    倒不是他们非要置杨修于死地,他们和杨修其实也没有深仇大恨。

    但杨修此人,恃才傲物,目无余子,行事作风极其张扬,一张利嘴着实犀利,得理必不饶人;红口白牙说出来的话,令人极度不爽,且不适。

    这样的人,若非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家,若非身局高位,若非与二公子(小白)交好,早就不知道被大家阴死多少回了。

    朝堂玩弄权谋,他们才是老手!

    杨修?呵呵。

    是以,方才杨修出糗,大家才会不约而同选择逮他的点。

    程远志环顾四下,将众人脸上神色尽皆收入眼底,嘴唇微动,暗暗叹了口气。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这样的性格,纵然自己不与他计较,怕是也终将死于嘴贱。

    也就是或早或晚而已。

    贾诩向上瞧了一眼,神色凝重说道:“今各州太学士子学成后,大多因出仕无门,而聚众于邺城,整日流连于门第酒会之间,放浪于青楼乡会之上,对时政时事大放厥词,狂言无状,长此以往,祸患徒生,魏王不得不察啊。”

    闻言,程远志顿觉头大,目视众人,迟疑道:“这……这该如何是好……”

    当初举办学府,是为培养人才,现在人才是有了,但没有位置给他们。

    此时天下还延续着郡县两级的汉制,跟后世的“省、市、县、乡”四级制相差了两级,跟唐宋时“州、府、县”差了一级。由此导致官位稀少,一个萝卜一个坑。

    另外,主政官员军政一把抓,职权过大;辅政官员打酱油,整天摸鱼。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程远志是知道的,但却没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