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仓惶逃窜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徐庶一到樊城,就受到刘备、诸葛亮的热情接见,双方共诉旧日情谊。

    席间,徐庶正色道:“丞相使我来招降使君,乃假收民心,今彼已分兵八路,填白河而来。樊城恐不可守,使君宜早做打算。”

    刘备微微颌首道:“元直既来,何不就此留下?”,

    徐庶拱手谢道:“今若不还,恐惹人笑。现老母已丧,抱恨终天;我身虽在彼,誓不为其设一谋,公有大才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空留于此无益,不若就此别过。”

    刘备闻言,遂不再强留。

    徐庶回转新野,见了程远志,只说刘备并无降意。

    程远志大概也能猜到徐庶此行的状况,目视后者,沉吟不语。

    徐庶被看得惭愧,拱手告退。

    速该从一旁转出来,忿忿说道:“此人身在此地,心在彼处,言不由衷,心下毫无忠义,着实可恨!”

    一句话,令贾诩等人都脸有愧色,低头不语。

    高薪摸鱼,其实是很平常的行为,尤其是这个时代的谋士群体。

    程远志曾经计算过,通常,一名高端谋士在一生中,大约能给主公提供一到两个计策。

    假设一名谋士能为主公效力三十年,平均下来,每十五年才能献上一个计策。

    这里面包括好的计策、坏的计策。

    是以,虽然速该说的在理,但程远志还真不好就此事与徐庶计较,那会显得他没有容人之量,太过小家子气。

    思及此处,程远志不置可否,而是调动大军,进逼樊城。

    消息传来,刘备连忙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道:“可速弃樊城,经襄阳,往武陵暂避。”

    刘备只好先令关羽往江岸整顿船只。又令孙乾、简雍在城中扬声通报道:“今北军将至,孤城不可久守,两县百姓愿随者,一同过江。”

    此时,城中聚拢了大量新野及樊城两县的百姓,闻听此言,约莫有一半百姓愿意随刘备而去!

    还有一半百姓默然不表,这部分百姓大多都是樊城的原住民,之前体验过北军治下的生活,很安定祥和,知道与其抛家弃业跟着刘备去流浪,不如留在故土安居乐业比较好。

    是日,数万百姓离开樊城,扶老携幼,滚滚渡河而去。

    刘备于船上望见这一幕,眼角含泪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背井离乡劫难,我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说罢,便欲投江而死。

    不及动身,已被左右拦住。

    见刘备如此心系黎民,周围百姓莫不感念跟对了人。

    这样的主公,如果在太平盛世,想来应该不会亏待他们。

    不过,此时是逃难,那就不好说了。

    追随而来的热血冷静下来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百姓迅速改了主意,决定到了襄阳就不再走了。

    不怪他们现实,因为这样的主公好是好,但不顶用。

    对于他们来说,衣食住行才是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

    争霸天下?那和他们这些百姓有什么关系?

    至于另外一部分百姓,心下已经在思考返回樊城及新野的可能了。

    他们虽然不识字,却是知道刘备如今自身难保,可能顾不了他们。

    不是可能,是一定。

    况且,刘备跑路是为了争霸天下;他们呢?抛家弃业跟来是为了什么?

    船还没行到对岸,许多百姓已经反了悔,有了新的打算。

    刘备一行人方到南岸站住根,便有探马来报,北军占了樊城,正往汉水北岸进军。

    刘备急令关羽催民渡江,上马率众南行。

    其时九月中旬,秋风瑟瑟,乌鹊南飞,地面上数万人拖家带口,像极了蚂蚁搬家,黑压压一大片。

    不多时,行到襄阳城外,却见城门禁闭,吊桥高悬,城上兵士如临大敌。

    张飞正要前去叫门,却见城头上冒出一颗脑袋,冷声喝道:“城外何人?”

    刘备一看城上之人是蔡瑁,便策马上前应道:“我乃刘备,携民渡江至此,还望蔡将军打开城门,放百姓入内,我等自行离去,决不打扰。”

    蔡瑁冷笑一声道:“兵荒马乱的,谁知道这些乱民中有没有奸细,恕我难以从命。”

    此言一出,百姓们顿时哗然一片,哭喊声中满是惊惶无助。

    他们本以为刘备发布的渡江令是荆州牧授意的,现在看来并不是,这一下子就慌了神。

    正喧闹间,忽有一小将出列,对蔡瑁厉声道:“刘使君乃是仁义之主,今携民渡江,为何不开城门?”

    蔡瑁回身视之,见是魏延,顿觉莫明其妙,心道:“刘备使得什么妖法,竟让我的部下为他说话?”

    环顾四下,又见众将对魏延的话深表赞同,颌首连连,蔡瑁顿时大怒:“来人,将此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