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包头市(2)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3.福徵寺

    

    ### 基本概况

    

    福徵寺,又称包头召,蒙语原名“布特苏木”,是包头市东河区召拐子街的一座古老寺庙。www.hanmengshu.com它不仅是旧包头城内唯一的一座蒙古族召庙,还是巴氏家族的家庙。这座寺庙由巴氏家族集资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布局

    

    福徵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原有院落多处,现在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佛殿和禅房等。其中,主佛殿为汉藏式建筑,平面呈凸字形,砖木结构,汉式殿顶,藏式围墙。墙壁用石灰水刷成白色,佛殿正面装饰精美,外设护栏,正面和东西墙壁均有藏式小窗。殿堂为两层,以圆木柱支撑,底层为经堂,内无间墙,楼上分前后两座佛堂,分别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及护法韦陀、关帝、罗汉等塑像。

    

    ### 历史沿革

    

    福徵寺见证了包头历史的变迁,经历了清王朝的繁荣和衰亡,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在民国时期,寺庙的院落逐渐成为当地商会的议事会所,曾有基层行政机构设于召内。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在包头的活动场所。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包头建立党的组织,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就在福徵寺诞生。此后,福徵寺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赴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转站,一批又一批蒙汉进步青年通过福徵寺赴苏联学习。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徵寺还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传递情报,开展活动,输送党的干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革命纪念馆

    

    如今,福徵寺已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侧院还辟有包头召(福徵寺)革命纪念馆,这里不仅展示了福徵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包头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程和英勇事迹。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参观须知

    

    如果你打算前往福徵寺参观,我建议你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宗教习俗**:在参观过程中,请尊重佛教的宗教习俗和信仰,不要做出冒犯性的行为或言语。

    

    2. **保持安静**:在寺庙内请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或拍照时使用闪光灯等可能干扰僧侣或游客的行为。

    

    3. **注意安全**:请注意保管好个人财物,并遵守寺庙内的各项安全规定。

    

    4.转龙藏

    

    ###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转龙藏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东门外刘宝窑子河(古称博托河,汉意英雄河)出口处的右岸,内蒙包头疗养院南约百米的山坳里。这里古木参天,奇山异水,环境幽雅,景致宜人,是包头市东河区不可或缺的风景区。

    

    ### 二、地名由来与历史沿革

    

    转龙藏的地名由来可追溯至清朝前期。雍正初年,土默特部喇嘛阿尔万曲力木自西藏进修归来,沿阴山云游。雍正四年(1726年),他来到博托河右岸,见此处树木苍郁、泉水淙淙,环境幽雅,景致宜人,便“挂锡”于此,建庙供佛,焚香诵经,并将此地命名为“转龙藏”。关于“转龙藏”的含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立的《转龙藏碑记》解释道:“包镇之有转龙藏,水泉出也。其水旋转之势,曲折蜿蜒,有似乎龙;而泽灌千畦,并豢万家,宝藏与焉。古之命名,意在斯矣。”

    

    在雍乾之世,随着内地农商陆续迁来,以及陕西等地人的移居,佛教在内蒙古西部的传播有了广泛的基础,寺庙林立。转龙藏这一幽雅的风景之地也于道光二十九年在原龙王小庙的基础上,创建了龙泉寺。

    

    ### 三、龙泉寺的景致与建筑

    

    龙泉寺位于东河区东门外东北行里许的小山坡上,其景致与建筑皆令人叹为观止。寺庙盛时,穿越丛林可见一广场,广场上有戏台一座。再往北是山门,两侧配以钟、鼓楼,山门悬匾“龙泉寺”。进入山门,林荫下有一泉,直径丈余,深约2丈,用石墙围砌。绕石泉拾级而上,可见一座牌楼式的院门。庙院内有正殿5间,两厢配殿禅房共16间,西侧殿3间。庙院外东山脊上筑有玉皇阁一座,总占地面积约10亩。庙院外突出的岩角上筑有亭一座,凭亭栏远眺,可望见黄河如带,故名“望河亭”。寺内又有山泉下泄,泉水由龙嘴处喷出,为寺庙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