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焦点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在影片首映第一周结束之后,立刻出现了这样一批影迷,专门开始研究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每个环节,讨论电影这样拍摄的意义和想法,揣摩演员演的技巧和情感投入。这样的影迷,称为“18岁”。
他们也许是江逸寒的忠实影迷,也许对电影的狂热,也许是对这样一个来自身边的故事深有感触,也许是对父亲这个名词对了许多想法,也许是对18岁这样一个数字有说不完的故事,也许是对青春这个简单而复杂的名词多了一些企盼……但不管如何,这样一批忠实的影迷,在网络上,成功地掀起了08年夏天关于这部“我的18岁”最热的电影风潮。
首先关于电影最多被讨论的,自然是来自那个触动无数人心弦的场景,小良半夜守在父亲床头的场景。江逸寒拍摄那个场景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又是怎么样投入角色的,也成为采访过程中,被提问最多的一个焦点。
“其实,在读剧本的时候,这个场景我就觉得十分难以演绎了。”江逸寒依旧一脸淡然的微笑,“因为这个场景,没有台词,小良和父亲之间也没有对手戏,可以说是小良自己心境的一个表达。在拍摄的时候,我就是小良,小良的生活,小良的经历,心里的那种孤独和凄凉,是一种从心底散发出来的寒冷。即使脚上穿了厚厚的袜子,却依旧无法抵挡那个晚上清冷的月光。这样一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类似的体验,所以演绎起来的时候,以前那部分回忆就这样迸发出来,然后让自己眼神和表情上,不自觉地就透露出许多复杂的情感。”江逸寒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下自己的话语,“在表演的时候,我表演的痕迹还是太重了,被罗导骂了好多次,就是感觉太用力了,不自然,感情释放得太多的时候,反而不是小良了。因为小良是一个把所有思想都藏在心底的孩子,他的感情即使在这样一个夜晚,也不轻易流露出来,只是眼底的一抹眼神,嘴角的一屡落寞,还有蜷缩在一起的身体,就透露出无限的情感。这样一种内敛的表演方式,我也是不断地在学习,能最后顺利的拍摄完成,我也很开心。”
江逸寒的回答,给予所有影迷“18岁”一个指导的方向。而关于江逸寒具体是如何演绎的,自然更是多加挖掘。而江逸寒没有父亲的事实,城堡们早就知道了,相信这样的情感,在少爷演绎来,更加显得真实贴切一些。江逸寒和小良形象在某种部分上的重合,让这场戏显得更加拨动人心。
除了这个江逸寒了无数次的精彩戏份之外,小良毒瘾发作时,把自己的手咬出血,哭着流泪,眼泪鼻涕和鲜血混合在了一起,说着“对不起”的画面也成为了无数人心隐隐做痛的经典画面。这个画面即使看起来有些混乱和不堪,可是画面透露出来的情感,却让所有人心里为之一振,那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冲击,让所有人张着嘴接受这样的感动。
关于影片的每个细节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除了那几个经典场景成为热点话题之外,当然被讨论最多的,还是结尾的巨大改动。当“18岁”们知道影片原本的结局并不是这样,原本是定说小良被绑架,之后产生对峙,最后的大结局就不得而知了。可是现在,却变成小良和朋友们一起绑架了一个孩子,并且以悲惨的结局落下帷幕,这样巨大的改变,让所有影迷都十分感兴趣。
可以说,这个结局,结局上小良最后的眼神,还有嘴角那丝笑容,以及那句带着无限留恋的“爸……”让这个影片完全丰满了起来,之前显得单薄的剧情立刻变得立体起来,也让小良和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得完整而圆润起来。这个结局,是整个影片主旨升华的一部分,也是画龙点睛的一个重点。自然成为所有人讨论的最佳重点。
可是,这个绝对重要的问题,江逸寒本人却并没有正面给出回答,基本都只是微笑着说,那是在片场萌发出了新的火花,经过讨论而进行更改的答案,来带过了这个问题。而罗宏镇导演也只是给了一个官方解释,“在拍摄过程中,和演员培养出了默契,大家在对于结局的安排上有了新的看法,所以才拍出了这样新的一个结局,也是对影片更好的诠释。”这样的回答,明显无法安慰那些对影片着迷的影迷们。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现场的工作人员可是以数百计的,要知道真正诞生的过程,也并不是绝对的难事,有那么一批地道的“18岁”,经过多方面的打探,最后才了解了实际情况。
在拍摄结局时,江逸寒和小良这个角色也已经磨合了很长的时间,带入感已经很强了,并且在演技上,在自己的揣摩上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拍摄结局的后期,江逸寒在片场没有戏的时候,就会拿起剧本进行研究。在拍戏的后期,江逸寒已经就是小良,而小良也就是现实中的江逸寒,很自然的,影片里父亲这个角色就牵扯到了江逸寒自己的父亲,虽然影迷没有办法具体打探到江逸寒的父亲具体的事迹,但是这也已经足够了。
在小良身上,在父亲身上,江逸寒看到了属于自己那部分隐藏着的情感。小良对父亲的期待,又何尝不是江逸寒对父亲的期待;小良对父亲抱有的情感,也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