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刘协想要退位的消息根本瞒不住。

    原本只是高层小范围传播,不知怎么地,中下层也知道了这件事,甚至连下面的百姓都少有议论。

    金茂回到宛城时,就无意中听到童谣,言称要变天了。

    可想而知,这件事已经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其中有没有人在做推手,显而易见。

    这件事影响极大,群臣早就盼着这一天到来,只是有几个意外因素需要人处理。

    荆州宛城,荀家新建宅邸。

    作为荀氏家主,荀彧不想要这种赏赐,于是,金茂就将这种宅邸赐给荀攸,所以也可称作荀攸的家。

    这天。

    荀攸秘密返回宛城,不止是他一人,戏志才、周瑜、顾雍、虞翻等各方首脑全都约好似的回到宛城。他们要为金茂登基开始做准备。

    首先第一项,就是要说服荀彧这位带头的黑子。

    就算荀彧没了官职,一心著书立作,但字里行间还是在表达对金茂僭越的不满。

    在这个紧要关头,大家不希望有这么个意外因素存在。

    万一登基那天,荀彧来个血溅三尺,恐怕他们这群聪明人全都要遭受千年耻笑。

    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荀攸神色沉重。按照辈分,荀彧是他叔;按照地位,荀攸比荀彧高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再一次面对荀彧,荀攸仿佛回到曾经两人辩经的场面。

    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荀攸见到荀彧后,互相礼毕,才开口道:“叔父,大事将近,还望您能网开一面。”

    荀彧怅然若失地跌坐在地,两行清泪滚落,哭泣道:“大汉终究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吗?”

    荀攸叹息道:“主公并无此意,但群臣皆有此意。”

    荀彧早就猜到是这样,但亲耳听到跟猜到是两码事,他本以为金茂就算要登基也得等个十年八年再说吧。

    到那时候,天下安泰,后继有人,再寻机登基,总比现在的时候要好太多。

    荀攸见状,心中五味杂陈,他缓缓蹲下身,与荀彧平视,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恳切:“叔父,您深知时局艰难,主公亦是迫不得已。天下纷争已久,百姓渴望安定,而主公以仁德著称,若能一统天下,未尝不能开创一个新的盛世。只是这过程,必然伴随着牺牲与抉择。”

    “可牺牲的,为何偏偏是大汉的基业?”荀彧的声音颤抖,眼中满是不甘与悲痛,“我荀彧一生,誓死效忠汉室,如今却要亲眼见证它的覆灭,这叫我如何自处?”

    荀攸轻抚荀彧的背,试图给予一丝安慰:“叔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挡。主公虽有意取而代之,但亦承诺会继承汉室遗志,以仁政治国,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或许,这未尝不是一种延续,一种在乱世中寻得的新的希望。”

    荀彧闻言,沉默良久,他闭上眼睛,似乎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终,他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决绝:“罢了,我荀彧虽不能亲眼见证大汉的复兴,但若能以此换来天下的太平,我亦无憾。只是,公达,你需记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荀家子孙,当以忠孝为本,不可忘本。”

    荀攸闻言,眼眶微红,重重点头:“叔父放心,公达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家族期望。”

    两人相视无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悲壮。荀彧站起身,整理衣襟,仿佛做出了某种决定,他望向远方,声音坚定而有力地问道:“何日登基?”

    荀攸楞了片刻,没想到话题转移地这么快,回答道:“尚未可知,此事主公并未答应。”

    荀彧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既有释然也有忧虑,缓缓道:“公达,你我心知肚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主公雄才大略,非池中之物,登基称帝,不过是顺应天命,早晚之事。我所忧者,非是权位更迭,而是这过程中,能否保我汉室遗风,不让忠孝仁义之道泯灭于乱世尘埃。”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荀攸,继续说道:“你我身为荀家之后,不仅要辅佐明君,更要以身作则,传承家族之训。未来之路,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你需更加谨慎行事,既要辅佐主公成就霸业,又要时刻提醒,勿忘初心,勿失本心。”

    荀攸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叔父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郑重其事地答道:“叔父教诲,公达铭记于心。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我必以家族荣耀为己任,不负叔父与先祖之望。至于主公登基之事,我会密切关注,适时进言,力求在变革之中,守护住我们心中的那份坚持与信仰。”

    “只是…”荀攸欲言又止。

    荀彧多聪明的一个人,立马意识到接下来的话肯定对自己不利,但既然答应下来,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说吧。”荀彧深吸一口气道:“群臣有何事要求于我?”

    荀攸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