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关于《2184》的那些事(比较硬核)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曹建林的眼神变得空洞,他凝视窗外,脑海中回荡着书中的字句,那是对现实的深刻剖析,对人性的无畏揭露。
他试图从那个世界中抽离,但文字如同魔咒,紧紧束缚着他。他深知,这本书将会引发一场狂潮,而他,正是这场狂潮的见证者。
曹建林的手指不自觉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而对李立文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场疯狂的猜想,一个大胆的预言。
然而,他也知道,这些猜想与预言极有可能成为现实。更何况,李立文现在身处的那个环境。
温斯顿就是李立文手中的一把刀,他精准有序地剖开了社会与人性,让读者得以明晰地看见,在那个极权社会里:个体与集体的意识形态,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性与社会性的纠缠,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这里的任何一个范畴,无疑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课题,而每一个课题里都盛放着许多伟大头脑的毕生思考。
李立文却拥有这种能力,让读者仅在一本书里便看个大概。
曹建林的整个参观过程,伴随着吃惊、目瞪口呆、心惊胆战。刺激,过瘾。
李立文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种思想的武器,一种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真实和人性尊严渴望的号角。
而他,曹建林,却在这场思想的风暴中,感到自已渺小而又无力。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这责任不仅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社会,关乎人类的未来。
曹建林深吸一口气,轻轻合上了《2184》。闭上眼睛,自由与平等这两个词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其实,自由和平等本来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政治概念,是两种社会形态的抽象之极端!
自由的意思是:个体可以无拘无束地追求自已的欲望,而不受外界限制;
平等的含义则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共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
就像书中的温斯顿,为了集体意志的秩序,主动和被动地交出、放弃了人性。自由便被绝对地掐灭了。
但是,绝对的自由,像动物一样命运随机的生活,无法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绝对自由也在反人性。
同样地,绝对的平等也意味着个性与创造力的消亡,扼杀了个体间的差异与进步的可能。
人们为什么追求权力?
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性自然就要寻求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存,即意志的生命的延续。
权力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自由的追求。
因为自由意味着能够按照自已的意愿行事,不受外界的强制和限制。
就像文中的奥勃良一样,取得权力,然后把自已的意志融入最伟大的事业中,随着事业达成永续,奥勃良的意志生命也就永生了。
想到这,曹金林的脑海中出现一种生物。
蚂蚁。
它们对于成群结队渡河时外围成千上万的同胞之死漠不关心,甚至对自已的命运也毫不在意。
它们唯一重视的,是集体的存续。
当生活的全部被简化为生存与繁衍的唯一目标时,个体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一个只能使生活变得更糟的、不得不屈服的意志,再抱有任何希望或抵触,都显得愚蠢且近乎犯罪。
那么,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