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两白银驭民术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当然,也不是说佛教无用,种善因得善果,在一定程度中还是约束了民众心中的恶念,为了转世轮回,为了立地成佛,信这些的人自然会安分下来。 

    等几个人从白马寺出来之后,姜瑜说道:“其实历史上有几个灭佛的,还挺有名。” 

    虽然说她不迷信,可也不敢在人家的地盘上揭老底,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我知道那个周武帝宇文邕抑佛来着,不知可否有他。”平阳昭公主说道,总归也没过多少年。 

    至于邓绥和曹操,这两个就完全是一头雾水了。 

    【“历史上最出名的有四次灭佛行动,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那绝对不是魏武帝曹操。”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是谥号武帝或者庙号某宗的。 

    曹丕惊喜抬头,“父亲这是不会怪我了。” 

    他也知道曹操想要文的谥号,想到这里,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但是父亲拓土开疆,明显武更合适一些。 

    若是曹丕能与此时的曹操相见,他会知道竹笋炒肉是怎样的一道美食。 

    “宗肯定不是高宗。”李治也曾修缮过佛寺,他对这些不好不坏。 

    只不过一提到自己的高宗,心里总觉得有点不舒服,不然他努努力,再往上够个名号? 

    【“抑制佛教时历史的必然手段,除非和尚当了皇帝,把皇宫变成寺庙,不对,和尚当了皇帝他也得灭佛。”】 

    姜瑜想了想又反应了过来,又不是没有和尚当了皇帝,但佛教仍然是那样的。 

    和尚本人朱元璋觉得自己被内涵了,“咱起兵的时候已经还俗了,不像你们没良心,咱不会干那种缺德事儿。” 

    【佛教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导致寺院经济扩张、僧尼个人财富增长、僧尼人数激增、逃税等现象。这往往造成国家政权、世俗地主与佛教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北周武帝时,佞佛的开支已占财政开支三分之一;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武宗时“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佛理主张众生平等。一方面,这与高度集权下的等级社会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使佛教与道教时常纠缠不清。同时,佛教中的“不拜君亲”、轮回理论,均与儒家思想相抵触。】 

    梁武帝萧衍听着他们一直在贬佛,早就有些不满了,“只有佛才能助朕治理好国家。” 

    他这一番话让刚把他赎出来的大臣们心里又是一个咯噔。 

    “陛下,姜姑娘不早说过了么,崇佛必然失本,况且,况且……”,一大臣站了出来,直面谏言。 

    萧衍眼神一眯,“况且什么?” 

    大臣觉得死就死了,义正言辞道:“况且历史上的您几次出家,拖垮了国库,大梁灭亡,陛下,应当谨慎啊。” 

    他觉得他们的皇帝就是不长记性,如今这副样子,怕是要故态复萌。 

    “若是朕纯属看不惯佛教呐。”周世宗柴荣是尊儒的,对佛教无感甚至很厌恶。 

    “和尚有钱啊,就在古时候各种税巧立名目,百姓活不起饿不死的情况下,和尚免税,他们还有地,而且寺庙里可以设工坊、邸店之类的,卖东西卖货又是一大笔收入,最重要的是不用服兵役。” 

    讲到这里,姜瑜又想起来了她前几天刷过的一个视频,33两白银政策。 

    【中国历代封建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一般都采用了商鞅的“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五民”政策。所以商鞅在皇帝那里,都是很受宠受膜拜的“法家”人物。而到了清朝,可以说,更是把“贫民”做到了极致。 

    最主要的做法,就是“33两白银术”,被后世讥称为“大清最狠驭民术”。乾隆皇帝经过测算: 当时让人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开支,最低需要36两白银。当老百姓一年收入大约为33两白银的时候,这样老百姓辛苦一年,最后还是倒欠3两银子。 

    简单,比如今年收成好了,老百姓眼看亏空要填平了,没准还有盈余的时候,皇帝就会提高物价、房价,增加税收等等,想方设法把百姓多余的财富掠夺走。 

    如果今年受灾了,老百姓亏空更大了,那么朝廷就会降税或者免税,还有要到各处去赈灾。百姓肯定是感恩戴德,高呼“皇恩浩荡”的。用这样的手段让老百姓“吃不饱,又饿不死”,人民从而就被皇帝牢牢的套住了。】 

    “竟然是这样,好狠毒的心,皇帝把我们百姓不当人,咱们干脆反了他!” 

    这番言论一出,所有人百姓民意沸腾,欺负他们不懂也就算了,如今这么直白的写在他们面前,再不懂,那可真不仅仅是愚民了。 

    “姜姑娘,你真的是……”,嬴政无奈的说了一句。 

    他们虽然喜欢现代,但这也是他们最担忧的一点,就怕压不住民意。 

    “大人不必担忧,那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