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君子怀璧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承天命》
林蕴霏到达侧厅时,屋内肃然的气氛稍缓。
“殿下来了,快请坐吧。”徐直起身迎她,行了臣礼。
适才她一心顾着谢呈的伤势,故而忽略了这位被世人誉为“真大夫”的云州太守。
如今定睛一看,林蕴霏发现他确实与她见过的许多官员不同。
徐直行礼时肩正身直,手势也是繁复的古礼,周身有种说不出的古朴安静的气度。
关乎此人的那些逸事立时涌入林蕴霏脑中。
据说他无师自学,苦读二十年后方参加科考,于三十五岁一鸣惊人,摘得前朝靖禾十三年的探花。
但因前朝末位帝王不思朝政,徐直虽有八斗之才,却未有受到重用,在翰林院中蹉跎了整整三年光阴。
意识到壮志难酬的他,选择了抬棺死谏,引得帝王震怒。
若非一旁的群臣齐齐为他求情,徐直恐会血溅金銮殿。
在此之后,徐直彻底对这位君主失去希望,选择摘下乌纱帽返回家中耕地采桑。
先皇建立大昭后,正需有治世之才的文臣,于是三次下达圣旨授予徐直官职。
彼时徐直迟迟不肯接受封官*,随后顶着州署县衙的催促上书一份陈情表,言明他家中祖母垂垂老矣,日薄西山,而祖母于他有拳拳养育之恩,他无法离开她左右,准请先皇能开恩,许他为祖母送终。
百善孝为先,先皇被其日月可鉴的孝心感动,于是不再强求。
但明眼人皆能瞧出,徐直也是借此事成全了对旧主的情谊。
此事与此陈情表使得徐直的声名又一次为众人所知晓。
五年后徐直的祖母安然离世,先皇提拔他为五品翰林院侍讲,次年擢升为三品太守,赴云州任职,自此已有二十余年。
云州旱灾多发,土地贫瘠,又有山匪肆虐,是所有京官唯恐避之不及的去处。
而徐直上任后,尽管改变不了天灾,但他苦思勤干:亲下田地与民同耕,开创能够抗旱保墒的垄作法;另修葺城墙,又重新整理户簿,还干戈与玉帛并施,使得不少走投无路方占据山头的匪寇归顺为良民。
他在穷山恶水之地,做出了令人咋舌的斐然政绩,让云州百姓爱戴他如亲父。
若非他这二十年来的治理,今日的云州不知要变成怎样的人间炼狱。
林蕴霏重新正视徐直,对方今年已近古稀之年,身量消减得恍若只剩下一把骨头。
此时他眼下缀着一团浓重的青紫色,想来这段时日为天灾操劳过甚,形容愈发支离。
“徐大人。”林蕴霏回以恭敬的欠身礼,之后在林彦左手边的椅子坐下。
“诸位也都知晓了此次的情况,赈灾粮的丢失是我护送不力,为将功补过,我愿意领州兵前去剿匪,将粮食夺回。”林彦看向徐直,目光坚定。
徐直道:“殿下有此决心,我本无道理阻拦。但这群刁匪盘踞在却步山已有五年,期间我曾数次派兵前去清剿,却都铩羽而归。”
“这是为何?”林蕴霏问道,“按说云州有数千民地方军,竟不敌他们吗?”
“殿下一语问到了关窍处,”徐直叹了口气,才续上话,“那几位山匪头子原是行伍出身,在不同的县衙内任职,因五年前我想替州署与县衙缩减开支,他们于是丢了差事。”
“这几人心中气不过,觉着受了官府的欺诈,又不肯老老实实地耕地过活,便相约直上山头,辟出一个匪寨来,专门与官府作对,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久而久之,又有一些妄图不劳而获的青壮年加入他们,队伍愈发庞大。”
林彦听后道:“我说他们瞧着身手不错,原来皆是练家子。”
“说起来,也是我一手造成的孽缘呐。”
徐直咬字很重,眉宇间拧出几道极深的褶,“云州在册的护卫军虽有千人,但平素皆四散回去耕种,并无保持操练,眼下真正能着甲胄持起兵器的怕是不到八百人。”
“且云州附近的山匪不只一处,如若倾尽所有兵力,城内的防守便会出现空缺,彼时那些作乱者一哄而上意图攻城,后果则不堪设想。”
“按照太守的成算,云州究竟能给我多少士兵?”林彦直截了当地问。
“至多三百人,”徐直应声道,“而却步山的山匪亦有三百多人。”
“单看兵力,倒能算得上是势均力敌,但这几日州署内的粮所剩无多,腹中空空的州兵如何能与终日饱食的山匪相抗?何况,却步山地势险峻、丛林密布,易守难攻,我们不如山匪了解那儿,想要攻上去谈何容易。”
林彦听完他的话后,摆了摆手:“此情此景,太守不该光长他人志气,而灭了自己威风。这些山匪多行不义之事,天命定不会站在他们那边。你说是吧,国师?”
被莫名叫到姓名的谢呈看向林彦,点头道:“殿下说得不无道理。殿下亲率护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