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第 61 章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里的,她可不敢去撬锁拿油。但是,刀莲生之前去油坊做工,带回来的那一斤菜籽油却放在碗柜里,并没有被婆婆收藏起来。盐巴也有。

    海棠便用菜籽油和盐巴炒了一小筲箕竹笋。有油有盐,笋子喷香。

    炒好的竹笋装在一个陶罐里,装得满满的。那么多,足够下三碗毛干饭了,可惜家里没有大白米煮给男人吃。

    人家有肉有白米干饭,她能拿出来的就只有炒竹笋和蒸红苕。不过,聊胜于无吧。毕竟,真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海棠把陶罐盖上盖子保温。和着蒸熟的红苕一起,放在一个竹篮里,外头也用块蓝布盖着,像田凤兰那样。

    然后海棠就提着篮子,一路询问,往祠堂方向找了过去。

    据说寨子里那座祠堂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么老,因此每年都要修缮一两回的。

    这祠堂其实算不上实质意义上的祠堂。

    汉人的祠堂是同族同宗的宗庙。碧约寨的这个祠堂,就是个寨子里专门用来祭祀的地方,类似于庙宇。

    山里的窝尼人最早的时候取名字很随意,又盛行过一段时间的父子连名制,意即父名的最后一个字或两个字是孩子名字的开头那个字。以至于汉人官员往往无法从姓名上区分这些人的宗族姻亲关系。为方便管理,朝廷派人来教化。汉化之后,山里人很多传统习惯逐渐改变。就取名一项来说,同宗同源的                                                窝尼人,开始按照寨子为单位确定一个姓氏,寨子里的原住民都姓这个姓。比如碧约寨的原住民都姓刀,白宏寨的人姓白,米嵩寨人姓高,岩子寨人姓黄等等,另外还有赵、李、龙、范、田等姓氏。

    然后山里人也学着汉人一样,修建了祠堂。

    里头供奉本寨子的祖先、崇拜的先贤,也供奉本族人信仰的神灵。所以,祠堂更像是个庙宇。

    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在头人和寨佬的带领下,全寨人前来祭祀,供奉粮食蔬果,祈福禳灾。比如春播前,都要祈求各路神灵,山神树神,雨神风神,求神仙们保佑碧约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年的时候,则祈求祖先和先贤保佑后世子孙平安康健,族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修缮祠堂做工的人选由寨佬挑,点到谁就是谁。

    碧约寨的寨佬叫刀本堂,今年七十了,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子。

    因为是造福全寨的人,因此被点名的人不好推辞,也没钱拿,只管饭。

    接连几天暴晒,田坎上裂了口。梯田蜿蜒盘旋,一路往下。右边是顶天的山,左边是一个小山包包。

    阳光刺眼,海棠手上提着篮子,转过小山包,再接连爬了十几步台阶,最后再转了一道弯,寨子里那座百年老祠堂就出现在视野里了。

    破旧的祠堂外面是一块面积很大的平坝子,全是泥地,边上堆着小山一般打碎的石块,和一些其他修缮材料,木料、谷草、竹子等等。几个光膀子的汉子,在房檐下,背靠泥墙在地上坐了一排。有的捧着水烟筒,有的眯着眼。眯眼的在困觉,醒着的吆五喝六地吹牛聊天,讲些荤段子。

    这些人可能是才吃过晌午饭,都在稍事休息,海棠没看见干活儿的男人。

    她提着篮子走近,房檐下的汉子都不约而同停止了说话,神色莫测地静静地把她看着。

    为首一个男人,顶着个癞痢头,从地上一窜而起,吆喝:“哟,阿妹,你给谁送饭呐?”他那双浑浊的肉泡眼,先是扫过海棠挽在手臂上的竹篮,再一路往下,朝不该看的地方乱瞟。

    海棠入乡随俗,现在基本上都是穿的从田凤兰那里换来的窝尼家女人的衣服裤子。

    今日这一身,靛蓝色的右斜开襟短上衣,搭配七分大筒裤。光着一双小巧白皙的天足,踩着木屐。

    只是,说是七分长短的大筒裤,田凤兰比她矮了一个头,穿在田凤兰身上的七分裤,穿在海棠身上,就几乎变成了五分裤。因而,那裤筒下面就露出了她的小腿,笔直、皙白。

    癞痢头往她好看的小腿上看了又看。

    不过,她今日没梳大辫子,她开始学着梳窝尼家妇女的头发。

    就像现在,发辫挽向前额之上做成瓦楞形,然后用一块靛青色土布包头从前额覆着发髻,后垂至半背——长发挽起来盘在头上,代表她是嫁了人的已婚妇人了。

    癞痢头看她的发型就知道她是有丈夫的,没敢太放肆。

    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浊汗,涎着脸:“说嘛,你男人是哪个嘛?还不好意思是怎的?我帮你去找他。你看这太阳大得,你要是晒晕了可不好办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