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418案天赐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上。
梁礼读了很多书,包括一些入门的心理学读物。
他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也知道母亲根本没有怨恨他。
他对自己施加的酷刑并非母亲所愿,而是他对自己无能的责怪和惩罚。
书上说,大多数无法从过去的创伤中走出来的人都是在“自苦”。
很多人即使远远离开了让他们受过伤的人和物,也会经年累月地陷入自我折磨中。
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曾经的或无能、或愚蠢、或懦弱的憎恶。
梁礼觉得书上说的很对。
午夜梦回,他曾百次千次地回到4月18日那天的夜里。‘
与现实不同的是,每次回去,他都用各种方式避免了母亲的死亡。
比如早早的报了警。
比如收好那枚吊坠,不让母亲误会导致情绪失控。
比如用自己的胸膛顶进那柄刀里。
比如趁滕光明不备,用厨房里的菜刀先了结了他。
……
每一次成功后他都会大汗淋漓地醒来,猛地起身,却发现自己还是睡在福利院的小床上。
窗外有时有风,有时有雨,但大多数时候仍是阴森沉静、无悲无喜。
每一次梦醒都在提醒着他曾经的无能和软弱。
于是,梁礼干脆连睡觉时间都尽可能的缩短了。不到困得快死过去的程度,梁礼都尽力保持清醒。
这种苦行僧的生活被福利院的老师看在眼里。老师们判断,按照这种活法,这孩子怕是要死在院里。
于是她们加快了给梁礼找领养家庭的速度。
梁礼觉得老师们的心理疏导和善意提醒都是大惊小怪,他还有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没做,怎么会提前死在路上?
福利院的院长没有骗他,他真的为梁礼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领养家庭。
这对夫妇结婚多年,因为工作太忙,加上女方身体不好,始终无法孕育子女。
他们夫妇两人均是大学教授,工作稳定,感情恩爱,还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精神层次,他们都是领养人中的佼佼者。 院长亲自和这对夫妻做了无数次沟通,告知了梁礼身上曾发生过社会惨剧,以及梁礼目前的状态。
领养一个具备完整记忆、受过严重心理创伤、垒起极高心理防线的11岁的早熟男孩,几乎是领养儿童的最差选择了。
院长也不是第一次跟领养人介绍梁礼了。
每一对听完的领养人均会沉默良久,回去思考几天后,再回来挑选新的孩子。
这对聪明的夫妇听完梁礼的身世同样陷入了沉默。
身经百战的院长毫不意外,她不能“坑害”任何一对怀有善心的领养人。
即使老师们多次催促她,生怕梁礼在院里出了事让她们担上责任,院长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那对夫妇有一次来到了福利院。
院长并没有第一眼认出这对夫妇,按照往常安排老师先引导家长参观福利院。
这对夫妇并没有因为自己被忘记而不满,笑着摆摆手说:“院长,我们是来带梁礼回家的。”
……
“梁礼?”老师们惊呼。
院长马上想起来了,时隔一个月,她以为这对夫妇肯定不会再来了。
“两位老师,你们真的想好了,要领养梁礼?”说罢,院长又不放心地问道:“我上次跟二位介绍的情况,你们确定了解了吗?”
女人点点头,“我和老公回去想了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院长闻言便皱眉,“下定决心”这个词让她很担忧。
“老师,其实我们院里还有年纪更小,性格更活泼的孩子,领养是要彼此投缘的,二位没必要勉强自己。”
“院长,您误会了,我太太不是那个意思。”
“我们并非在犹豫要不要领养梁礼,而是在犹豫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我今年年底要外派到国外学习,所以和太太商量,要不要带着梁礼一起去国外,顺便让他接受心理疏导。”
女人接着解释道:“虽然带梁礼去国外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转换他的心情,但我不是很同意。”
“根据院长您说的,我认为梁礼是一个很坚韧的孩子,逃避不能解决他内心的伤痛。”
“而且国外语言不通,他现在才11岁,正是需要伙伴、需要交流沟通的年纪,去了国外只能让他的内心更加闭塞。”
院长震惊于夫妻俩对于梁礼的重视。
原来他们消失的一个月并非是放弃梁礼,而是在研究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更好。
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