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最苦?》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直接给孩子实物,而通过赊账的方式刻意规避了让孩子接触金钱的过程。

    f:极端型:给孩子三到五块甚至不给钱,让其自己去解决早饭和午饭问题,只有在晚上下班后才能回家吃完饭。(犯罪诱导)

    g:成绩型:考得好就给钱,学习好就给钱,考得不好学习不好就没钱,不听话就没钱,顶撞老师也没钱(自卑引导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头脑风暴

    我们是能够感觉得到上述描述的此些现象中,存在很大一部分是关联的,相关的甚至是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

    但光凭感觉是感受不出来的,需要的是科学的研究逻辑与研究过程才行。

    在【消费活动】中,【父母养育方式】通过对中心变量【零花钱模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模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同辈社交心理与行为模式】,促成了【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价值观】上的【人格差异性】。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在消费过程的社交活动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性,并且似乎这些差异性直接或间接地和他们的零花钱模式相关,或者说,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在对孩子价值观上的养育观念直接通过对零花钱模式的影响而体现,并体现在孩子们对金钱、消费的看法与行为上,且进一步影响着孩子们在消费过程中展现的的社交姿态与社会化方向?】

    似乎是很详细的困惑与问题,但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吗?或者说,太笼统了吗?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很明确地研究表明,质性研究分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

    质性研究的本质,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环境下与研究对象互动并进行意义建构,最终为特定的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性理解和理论概括。

    灵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在消费观、经济观、金钱观的理念、心理、教养行为·对孩子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基于此而延申的对孩子社交心理、社交行为的影响。——并直接以零花钱为核心介导】

    灵感:【学龄儿童的同伴地位与家庭教养的质性探索:以金钱观教育为核心】

    灵感:【基于零花钱消费表现探索青少年同伴地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墨雄:人是习性的结果。

    人格塑造力。——形成因素的成瘾性与固化

    在缺乏教导的环境下,放低姿态求别人的长期习性会影响孩子们的自尊心。

    家长们担心孩子们用钱,担心孩子们乱花钱——不给他用,限死他——求人给吃的(但家长不知道)——过代度偿

    现象:孩子偷到一百块钱后自己用不完后分给别人花——长久压抑的花钱游戏没得满足后的过度代偿。

    ·不能非常正式地对孩子们进行访谈:家长不同意与孩子不配合(尤其是孩子,以及家长的警惕心)。

    ·现象学分析——随机临时访谈和问卷调查

    和人沟通的方式:如何让目标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如何让人家配合你

    站在共情的角度上开个小口子

    把自己的儿子打的死的父母该怎么采访:站在立场,有共情,

    质疑:做不下去的,操作方法论的不可行,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无法完成目标。

    ·

    特殊人群在特殊环境下没法不配合的环境。

    成人容易配合,但这些普通孩子们的少年儿童与人格发展分析,不该死板硬套地套在我这个方法上。

    我该怎么做我才能取得这些材料。

    特征对象孩子(不同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中的不同表现的

    特定心理现象只会出现在特定孩子身上的偶然发生中,只能对特定现象的特定言行的心理映像的现象操作。

    ·

    只有非常特殊的环境中的群体影响——才能对群体心理才能研究。

    ·

    对行为询问的共性经验。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该如何进行心理纠偏。

    ·

    有没有价值做?

    我该怎么实现它?我的论证方法和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可行的?做成的方法是怎么的?

    我们要做的东西应该是前人所没有去做的。

    ·

    反倒是之前以为一直非常难做的问卷调查是最容易做的?

    反倒是这种质性研究要和孩子们实际交流的是最困难的?

    正常的对心理没有伤害的心理学问卷是最容易收集的?

    ·

    一个明着搞,一个暗着搞。

    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明面上的,目的是搞出一份能支持毕业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暗着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