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那是你们的事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王国华要说服柳振国是很容易的,他更多的时间反倒是用来说服柳振国相信这个消息。
“你的意思是,省里原定是要修建一条从新连到津门市的高速,后来是因为资金不足,所以才会只修到林城?”
“据我掌握的消息来看是这样。”王国华点头答道,总不能说这背后有他被敌人针对的原因在吧?
柳振国定定看着王国华,不知道信还是没信,不过到底是没有多说什么。
“省里缺资金,市里财政也不宽裕啊。国华,你在经济建设方面是一把好手,你说说,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
真要想在省里下功夫,总不能真的就纯刷脸吧?柳振国自忖脸面不足,还是得拿钱开路才行。
不过这种基建项目本身就包含了不少油水,而大型基建项目,中央财政必然有资金扶持,跨省的高速只修到半截,真的是因为缺钱?
柳振国心中暗暗摇头,王国华能够提前收到风声,又能及时找来,已经是做得很好了,不管对方有没有牵扯进背后的纷争里,眼下他都没有任何立场指责。
王国华看不出柳振国心底的想法,一名合格的政客也不可能让外人轻易探知自己的情绪。
“书记,我们新台最近发行了一批项目债券,最终募集到了二十亿资金,全部投入到开发区的建设当中。如果市里有意自己解决一部分高速修建费用,或许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王国华最初向上申请时是打算发行十个亿的债券,后来找王国仁参谋,对方直接让他改成了二十亿。
事实证明,王国仁不是空有胆量,而是经过严谨测算的,二十个亿的债券发放出去,还没走到面向公众这一步,就被企业全部认购。
认购债券的企业中,八成以上的公司,要么是已经入驻新台开发区,要么是已经派出人前往新台考察,签下初步投资意向协议的。
而且最搞笑的是,很多企业已经从管委会手里拿到了不少奖励资金,说得夸张些,这些公司相当于是拿管委会的钱,转过头又来投资开发区建设,不得不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说起城投债,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错配的状况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的财权难以匹配其所承担的事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融资,由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迅速发展起来。
1992年,浦东新区建设债券成功发行,正式拉开了我国城投债发展的序幕。
不过在2008年以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只是刚开始兴起,城投债发行规模相对较小,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
城投债规模真正突破增长,还要落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后便迎来快速增长。
新台开发区真正能够发行这批债券,孙毅只是作为一名曾经的金融从业人员进行了资料整合,更多的还是得到了来自王国仁的帮助。
不得不说,王国华毕竟是多活一世,胆略、目光都同其他的地方领导人不一样,王国仁起初听到王国华用理所当然的语气说起发债一事时,还颇感惊奇。
之后的事没有想象中难,按照王国仁的说法,部里也想看看,这种地方融资渠道在地方政府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又是否真的符合地方发展需求。
柳振国对这方面是真的不算太懂,之前只是听闻有这么一回事,没有太多关注,如今王国华提到这个办法,他便抓着对方详细提问。
王国华自然是详细解释,把自己肚子里的货都倒了出来。
“地方政府本身不能发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拓宽政府项目融资渠道,不仅仅是道路修建项目,其他的项目同样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进行融资。”
“当然,发债在当下监管还是比较严格的,我只是提出了其中一条可行的计策而已,实际修建过程中,无论是向银行贷款,还是找企业进行融资,都是可行的。”
王国华顿了一下:“柳书记,我始终觉得,这次的高速规划,并不全然因为资金短缺,还是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我恳请柳书记,以及咱们台城市委班子的领导们,能够拿出真本事来,好好为咱们台城拼一场。”
柳振国轻笑一声:“这么说,王常务这次也是准备真刀真枪跟敌人干上一场了?”
王国华哂笑道:“柳书记说笑了,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管委会主任,我的能量实在有限,除了为市里提供点消息,也没有其他太大的用处了。”
柳振国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回头要把王国华的身份给提上来,让他把常务这个名头真正落实到位。
“好吧,不管怎么样,你提供的消息很重要,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消息,国华,你可得及时跟我们通气。当然了,市里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