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一个故事只能告一段落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小师兄,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嘛?”话语不多的张新,对此有些好奇。

    后世,张教授对碑刻书画一道造诣都很高,只是没想到才大一,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东西了。

    小伙子有前途啊。

    苏亦不吝解释,“咸丰五年(1855)御制《习枪有作》诗注云:“山高水长有乾隆间所筑土墙,并碑刻圣制土墙诗,盖因御虎神枪而作也”。据此,此碑当为圆明园“山高水长”旧物。至于其何时流入燕园,尚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就靠你来考证了。”

    说着,苏亦就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货啊了一声,连忙摇头,“不行,不行,我不会。”

    苏亦憋着笑,“小伙子,我很看好你,加油!”

    没事干,多跟张教授培养一个个人感情是很有必要的。

    谁知道,他未来会不会也有儿子想要拜入张教授门下呢。

    风水轮流转,这玩意,说不好啊。

    不然,谁又能够想到学生时代的张教授会是一个如此耿直的小伙子呢。

    说到碑文,之前在南岸那边还有一个植树碑呢,是当年燕大学生参加校园植树节所立,碑身还刻有《植树铭》,一共52个字,全部取自于《诗经》,可不是乱来的。

    当然,植树碑肯定不是最为出名的石碑。

    燕园还有一个极为出名的梅花碑。

    “南北阁那边还有个梅花碑,大家要不要过去看看。“

    “啊,太远了吧!“

    “确实有点距离!“

    “能够有多远啊,燕园这点地方。“

    “行,行,一块去吧!“

    这块梅花碑,现在还在南北阁那边,后来才移到未名湖畔临湖轩旁边。

    在北阁北面的小山顶上,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碑面镌刻有梅石图案,故称梅石碑。

    该碑高1.64米、宽1.03米、厚0.25米,单面刻,完好无缺。

    孤立其中,很醒目。

    苏亦照样让大家先把诗文抄写下来,“梅石碑并不多见,咱们北大能有这样一块,还是很珍贵的。”

    “不多见?小师兄,梅石碑很少吗?”

    苏亦点了点头,“很少,历史上共有三块梅石碑,大家知道吗?”

    大家摇头。

    这玩意太偏门了。

    比之前提及乾隆诗碑诗名,难上一百倍。不对古石碑有过系统的研究,谁能知道这些玩意啊。

    这一刻,大家都望向苏亦。

    苏亦只能开启自问自答的模式。

    “南宋德寿宫内旧有苔梅和芙蓉石,至明代石存而梅枯,画家孙林便立碑刻梅置于石旁,后蓝瑛又增刻芙蓉石于碑上,是为第一块梅石碑。”

    众人恍然。

    “那么第二块呢?”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发现了芙蓉石与梅石碑,甚是喜爱,遂将芙蓉石运回圆明园中长春园西南角的茜园内,命名曰“青莲朵”,并对梅石碑加以题咏。但他据《浙江通志》的记载,以为梅石皆为蓝瑛所刻绘。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现,苔梅是孙林而非蓝瑛所刻,遂令人重摹一碑,并题诗作文,加刻于碑上,立于杭州原碑旁,以正前讹。此为第二块梅石碑。”

    苏亦讲完。

    王讯开始抢答,“小师兄,第三块,我知道。”

    “滚!”

    大家学着苏亦的语气,开始轰人。

    这货就是耍贫。

    不过有他活跃气氛也挺好。

    前面都说历史上只有三块梅石碑了。

    已经讲了两个,剩下的第三个梅花碑肯定就是眼前这块了。

    不止王讯知道,大家都知道。

    但这块,咋个情况,就没人知道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又令人再摹一碑,并新作诗文加刻其上,置于茜园“青莲朵”旁,是为第三块梅石碑,亦即咱们眼前这块梅石碑。碑上方刻乾隆御题七言诗及跋文,行书,共28行;右下方刻乾隆御题五言诗及跋文,行书,共8行。”

    五言诗以及跋文什么的就不说了。

    这玩意,没啥好说的。

    这块梅石碑怎么来燕园的,大家倒是蛮好奇。

    苏亦解密,“圆明园遭焚毁后,青莲朵和梅石碑却保存了下来。青莲朵于1915年前后移于今天的中山公园内,而梅石碑则于20年代移至燕园。“

    梅石碑最初放在北阁内,后移置于阁外西阶,再后来又被搬至北阁北面的小山顶上,1993年移至后来的地方址。在辗转搬移的过程中,梅石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加建了碑座和碑冠以保护,但已难复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