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故宫记忆(2)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不然,这可是太子的命啊,要继承中华博物院的正统地位的。

    说到这里,大家都为古物陈列所的命运多舛,而感到惋惜。

    “中国第一个国家博物馆,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想想都觉得可惜,要不是小师兄,我都不知道还有古物陈列所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存在。”

    “有时候吧,想要发展好,跟创始人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

    北洋政府倒台了,古物陈列所就凉了。

    南京政府起来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地位就起来了。

    到了建国以后,革命博物馆的地位也开始无限拔高。

    最终两馆合并,都要“革命”两个字打头。

    这是时代的特性。

    回归古物陈列所。

    文物南迁以后,古物陈列所的根基已经没有了。

    故宫博物院的存在,已经把它对外扩展的路径给堵死。

    一旦它不能兼并故宫博物院,那么被兼并的命运肯定是无法摆脱。

    因为它俩的博物馆属性完全就是一致的。

    就在众人感慨之际,苏亦接下来的话,就把他们拉回现实了。

    “故事听完了,咱们继续检查功课吧。”

    “啊!还听不过瘾呢。”

    “意犹未尽呢。”

    “突然开始羡慕中文系的师姐们了。”

    原因很简单,历史专业跟中文系的姑娘们都是后来者,只负责听故事就行了。

    不需要做什么功课。

    “好了,别耍宝了,又没让你们干嘛,只是让你们回去翻翻书而已。”

    “可问题是书太多了啊。”同学们抱怨。

    “5本书?哪里多了?”苏亦说。

    “小师兄,天才跟庸才是有区别的,就我们这些庸才,一周翻看一本书都已经很艰难了。更不要说5本书。”

    “跟小师兄你一比,我们就是废材了。”

    这个时候,一路上都没有怎么说话的黎新叶忍不住问道,“都是什么书啊?”

    苏亦解释,“就是建国前,一些关于博物馆学的书籍,不多,就5本,而且,内容重复比较高,翻翻就好。没有那么难,不要听他们瞎抱怨。”

    黎新叶笑。

    翻书不难,但想要理解里面的内容就不容易了。

    专业类书籍,要是没有一定的基础,宛如天书。

    这点,黎新叶肯定知道。

    她之所以笑,只不过感受到苏亦的轻描淡写而已。

    相比较其他方面,苏亦在专业领域的自信,她很明显得感受出来。

    其实,也不用感受。

    一路上,苏亦跟大家分享国立博古院的历史,分享古物陈列所跟历史博物馆两馆之间的纷争。

    一些数据以及史料信手拈来,不要听苏亦说得轻描淡写,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有深厚的积淀。

    需要有极大的阅读量就不说,还要有极好的记忆力,不然,根本就做不到。

    因此,大家说苏亦是天才,一点都不夸张。

    天才不可怕,但是,是天才并且很努力,就很可怕了。

    “难怪你能够被借调到历史博物馆讲课,你都对它们的历史那么熟悉了,不把你借调过去,都说不过去了。”

    这话是方灵说的。

    其他人也都认同。

    显然,苏亦被借调历史博物馆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几乎都传遍了整个北大文史专业。

    这是她们第一次听到苏亦讲课。

    跟之前苏亦在她们面前,插科打诨,讲述诗歌完全就是两个模样。

    用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等成语来形容,一定都不为过。

    于是,她们也好奇,苏亦讲述专业领域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的。

    黎新叶忍不住说,“都跟我们讲一讲呗,大家挺好奇的。”

    苏亦点了点头,“恩,那就讲一讲。”

    其实,也不是多深奥的东西。

    “自1935年到1949年间中国博物馆学的通论性专著只有5部,分别为1936年费鸿年和费畊雨编著的《博物馆学概论》、1936年陈端志编著的《博物馆学通论》、1937年陈端志编著的《博物馆》、1941年荆三林编著的《博物馆学大纲》以及1943年曾昭燏和李济编著的《博物馆》。”

    讲完,苏亦问,“以前看过吗?”

    不止黎新叶她们四个中文系的姑娘摇头,其实,黄莺歌她们这些历史专业的姑娘也都摇头。

    博物馆学,距离大家有点远了。

    苏亦说,“跟建国以后,呼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