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我来定义博物馆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那是因为什么呢?”
苏亦自问自答,“那是因为故宫文物的影响太大,有专列运送,这个方面,历史博物馆并没有具备,因此,在这六批文物运送过程之中,第二批跟第三批都是古物陈列所代为运送的,都是搭乘故宫运输专列送到南京,再由中央研究院派人过去领取。”
他说完,就有人问道,“为什么是古物陈列所代为运送,而不是故宫博物院代为运送啊?”
“对啊,毕竟是故宫文物运输专列,为什么绕过故宫博物院找古物陈列所?”
苏亦扶额,大众关注的重点,总是让他始料未及。
他还以为大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央研究院或者是运输文物名录上,没有想到却关注历史博物馆跟古物陈列所的关系。
这是为什么啊?
难不成历史博物馆跟故宫博物院这边不熟悉?
或者是跟古物陈列所两个外来者抱团取暖?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苏亦简单解释,“因为故宫博物院需要运送的文物太多,工作人员比较少,兼顾不过来。此外,历史博物馆跟古物陈列所这边打交道比较多,相互熟悉,因此,比较放心由古物陈列所这边代为运送。”
这话苏亦真不是瞎扯,历史博物馆跟古物陈列所打交道的次数,确实很多,甚至,早些年,两个博物馆因为文物归属、午门正门管理问题,可没少发生龃龉。
因此,要说两馆关系和睦,是不可能的,但在文物迁运问题上却积极协同,高度配合。
其实不仅博物馆之间相互协同配合,政府部门之间也互相协调。
当时,内政部电令沿线军政长官派警保护,铁道部对于文物专列特予格外优惠、原车过轨的方便等,体现了全社会对文物安全的高度重视。
博物馆、文物的作用和价值,在民族危亡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其承载的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与身份体认,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保护文物的行为恰能凸显出文物所具有的凝心聚力的核心力量。
因此,才有学者说这一次由故宫博物院率先组织的文物南迁,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过,前面以及提及故宫文物南迁,这一次,重点还是历史博物馆文物南迁。
“第一批南迁文物原计划由裘善元直接带到南京并由中央研究院接收,后因其行程调整,这批文物便直接带到了上海。这批文物由中央研究院驻沪办事处接收后,存放于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保管库,定期一年。期满后,由史语所接管续存。这是第一批,跟故宫文物一样都是运送到上海。”
“那么第二批呢?”有人问。
“第二批刚才已经说过,是由古物陈列所代为运送的。第二批南迁文物装大小木箱三十七只,分两次(第一批计三十二只,第二批计五只)委托古物陈列所,随附运输故宫第二批古物专车,于1933年3月15日启运,南移运送南京,交由中央研究院保存。这一批运输的文物之中,召仲簠、内言卣等后来都被运送到台湾,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三批文物,跟第二批一样,都是跟随专列运送到南京,再由中央研究院接收,该批文物运到南京后,曾启封陈列以供市民参观,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批古物内,有明朝李国桢、清朝多尔衮之将军铁甲等,宋代木桌、木椅、木门槁、金山模型、及仿制宋代木椅之模型等件。”
“那第四批呢?”
“第四批南迁文物是于1933年4月22日随附运输总理纪念品运到南京。这批南迁文物由历史博物馆馆员郭建勋负责押运,运到南京后同样交由中央研究院保存。值得说明的是,此次迁移文物数量最多,共35箱,计15241件。”
“1935年6月3日,历史博物馆第五批南迁文物启运,由历史博物馆委托史语所移运南京。需要说明的是,此批文物计划南迁26件,实际南移24件。北魏比丘僧造像碑、西魏巨始光造像碑两座石碑因其碑体过重,并没有南迁。实际上,北魏比丘僧智造像碑,西魏巨始光造像碑两座,已经运抵前门火车站了,却嗣因石质过重,不能装车,以致未能南行。”
“第六批,这一批,也直接送到南京,北平历史博物馆一部份古物1935年7月19日抵达南京,暂存于史语所仓库。闻以石器为多,有石狮、石碑诸物及该馆档案一批。其中,关于历史博物馆的档案部分也都运往台北,现存于台北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
“这样,历史博物馆分六批将16915件重要文物分别南迁到南京、上海。不过,除了上述六批南迁的文物外,历史博物馆仍有200150件藏品在北平端午门展厅展陈及库房内储藏。需要指出的是,日寇侵华期间,历史博物馆部分文物曾遭劫掠。这部分,不再赘述。”
“其实,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南迁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南京沦陷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