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兵逼大江(元旦快乐!) 第(2/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一位实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政策的国君,一样开创了很多的史上第一次。人生之荣辱可不是一个“卧薪尝胆”可以道尽。
楼令没有到达徐地之前已经知道当地没有多少座城池,亲自过来见识到了当地与中原不同的风土人情。
怎么说呢?现如今的徐地与多数地方一样,遍处充满了森林。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徐地各村落并不缺农耕用水,再来就是当地存在游牧部落。
南方存在游牧部落?楼令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会相信。
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讲,游牧部落通常存在于北方的草原,认为南方在很早之前就是鱼米之乡。
“我虽然知道所谓的‘江南’要到杨隋时期得到开发,但是直至南怂才真正成型,变成鱼米之乡则是需要到朱明一朝。真是固有认知忽略了一点,当前无论哪里都是荒地多,楚国可以牧马,凭什么南方的其它地方就不行了呢。”楼令心想。
知道怎么回事吗?蒙元统治期间,南方很多地方农田变成荒地,一度也成了牧场。
所以,华夏大地的放牧真不分南北,种田也不是非得在中原或南方不可,只是人为改变了自然的环境。
徐国这边的人,他们在习俗上已经更为贴近中原,看上去远比吴人更像是诸夏的一员。
楼令见了一些徐国的贵族,又去一些村庄看过,不得不想道:“这算是文化胜利吧?”
武力上打不赢,使用文化去融合,能够说不是一种胜利吗?乃至于可以说比只用武力使之屈服更大的胜利了。
当然,打输了之后,胜利方主动融合,输得一方会很心情复杂就是了。
可以的话,谁都想成为胜利的一方,再享受教化成功的荣耀。
“晋卿,贵国要长久占领郑地与楚地吗?”华元现在只面对楼令这位晋国的卿大夫,不用称呼晋下卿。
这个就跟局长不在现场,多数人会把副局长的那个“副”字忽略掉一样。
楼令奇怪地看了华元一眼。这一眼只有一个意思:我们熟到可以讲这种事情了吗?
楼令与华元在各种场合倒是会经常见面,只是楼氏负责的邦交国并没有宋国,双方的接触基本只有客套,很难涉及到太高的层面。
“还请晋卿告知,元必有厚报。”华元说道。
晋国卿大夫之中,好些人远比楼令跟华元熟悉,华元却是找楼令,肯定是有其意图。
难道是晋国近来的国策基本由楼令制定和执行,消息传到了华元耳朵里了?
要是那样子的话,华元刻意与楼令亲近,基本上就讲得通了。
有比国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更有结交价值的对象吗?恐怕不是那么多。
最有意思的情况是,楼令在卿位排序是排在第三,源于正式地位不是绝高的关系,进行奉承将减少付出。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收买晋国之君或中军将,他们的地位摆在那里,想要低成本达成目的,属于没有多大的可能性;楼令不说地位不上不下,反正真没有国君和中军将、中军佐高,可以成功收买的话,总之付出的代价肯定要打折。
在楼令的观念中,国家的国策不可能随意透露出去,更别说是透露给异国重臣知晓了。
真要是干出那样的事情,与卖国何异?
可是,楼令又知道一点,当前列国的大臣会互相通风报信。
这算怎么一回事?大概就是目前家族利益远比国家利益更被重视的产物吧。
大家都不觉得是在卖国,或者明知道却不当一回事,楼令要不要随波逐流?
“华元很是交友广阔,日后会用到他的地方可能极多,是该建立更特殊的关系。”楼令心想。
善于交际且舍得成本的华元,他一度是栾书和子重的共同好友,利用这一层关系了解晋国和楚国的国策,乃至于可以影响到晋国和楚国的国策制定。
晋国与楚国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便是华元来操作,并且还成功让打红眼的晋国和楚国坐下来谈。
对华元来讲,美中不足的事情是晋国和楚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要是真的实现和平,怎么都会让华元的历史地位更为上涨一些